“太极”二字最早出于庄子,其意甚简,只是形容宇宙之远大,尚未有哲学化的意义。至北宋理学开山鼻祖周敦颐作《太极图说》,“太极”始有形而上与形而下相表里为一体之意。明末清初年间,陈王廷发明太极拳之后,“一阴一阳之谓道”则实实在在运用于修身,如此,“太极”的“一文一武”便集于一身。
太极拳何以成为中华文化的一种符号呢?
太极拳的拳理实为儒家与道家思想相融合之产物。儒家讲人文,“孝悌忠信,礼义廉耻”;道家讲自然,“致虚极,守静笃”。二者因“人文化成”而交融,自秦、汉之后,成为中华文化主流。
孔子首倡“仁”字,“仁者爱人”,孟子发挥“礼”字,“有礼者敬人”。
“五经”之一的《礼记》提出“九容”一词,是为君子卿大夫之流的行为范式:
“足容重,手容恭,目容端,口容止,声容静,头容直,气容肃,立容德,色容庄。”
窃以为“九容”的行为举止多与太极拳相通,在练习太极拳过程中,用心体会“九容”之要义,于修身更有裨益。例如,拳理讲,“虚领顶劲”,又言“立身中正”,实与“九容”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