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谭嗣同如饥似渴的搜罗、学习西方典籍的同时,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马关条约》的签订消息传到国内,一时间举国哗然。谭嗣同在听闻消息后,组织了算学社,并设立了新式课程。而在京师,康有为、梁启超等正在京参加会试的一千二百多举人连署上书,要求拒绝 《马关条约》,迁都 、练兵、变法。
这样的主张被清廷所拒,但“变法图强”却成为了一些仁人志士的共识。而在这一年,谭嗣同也来到了北京,结交了梁启超等人。
而就在次年,谭嗣同按照父亲指示入赀(捐官)为江苏候补知府。事实上,在此时谭嗣同依旧可以选择抽身而退,做好候补知府,而后一步一步走上仕宦即可。但对于心怀家国,又好任侠的谭嗣同而言,这显然不符合他的性格。
就这样,在维新派的推动下,1898年6月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百日维新展开,谭嗣同作为维新派的重要人物,也被启用参与变法。
可是历史的发展总是充满曲折。在光绪帝接二连三的新政诏书颁布的同时,也是变法必然触动利益的开始。而殊为可笑,也更为真实的是,维新派缺乏对这些影响因素的控制力。
最终,慈禧太后在光绪帝前往天津阅兵时,预谋发动兵法,废黜光绪。听闻消息的谭嗣同,其实是知道逃遁是最好的选择。但他还是决意孤注一掷,前往密会袁世凯,希冀袁世凯能入京勤贼。对于这样的举动,无疑尽显谭嗣同的“幼稚”。而袁世凯也抓住了这个契机,登上了历史舞台,这自是后话。
而就在变法失败,慈禧太后开始抓捕维新派之时,谭嗣同还在不断地活动,希冀能够救援光绪帝。
眼见败局已定,康有为逃亡日本。可谭嗣同心中却生下了无比坚定的信念——为国为变法殉难。
于是,谭嗣同就这样被捕入狱。
慨然赴死,与妻子一席话令人心伤在入狱后,他写下了《狱中提璧》:“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手掷欧刀仰天笑,留将公罪后人论。”(我们熟知的“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其实是康有为、梁启超“篡改”)。
为了能够防止西方干涉,各方营救(一如张之洞便曾试图营救杨锐),慈禧为首的顽固派选择“快刀斩乱麻”。仅仅在谭嗣同六人入狱四天后,便被押解至宣武门菜市口行刑。
于是,也就有了篇首的一幕,百姓的麻木不仁,谭嗣同妻子李闰的嚎啕大哭。
出身名门的李闰,并非不知丈夫的此举乃是顶天立地之举,乃是忠军报国之举,但心中却又不免戚戚然。
因为她没有为丈夫留下子嗣,留下后人。
与谭嗣同而言,看着麻木不仁的民众,看着自己心爱的妻子,悲戚地说到:“这样的中国,多一个孩子不是多一个奴隶吗”。
最终,33岁的谭嗣同辞世。而李闰在谭嗣同就义后,取"忍死须臾待杜根"之意自号"臾生"。
小结捐躯赴难,视死如归。谭嗣同身上有很多瑕疵,也并不完美,但恰如鲁迅先生在《战士和苍蝇》里所说的一般,有缺点、创伤的战士也终竟是战士。
而就在他以身殉国不久,无数学生面对镇压口喊“愿为谭嗣同”;而他的学生杨昌济、蔡锷也将他的愿景传承了下去。至于结果,当红旗升起,在墓冢的他应该也会安眠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