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着各种内在的必然联系,这种客观存在的内在联系显现在整个体育教学过程之中,这就是小学体育教学过程中的基本规律,也就是指导体育教学过程展开的理论依据。为了达到预设的教学目标,必须结合体育教学的本质特点,要求在体育教学过程中遵循体育教学这些基本的客观规律。体育教学规律主要包括体育知识技能的认知规律、动作技能的形成规律、生理机能活动能力、心理活动起伏的变化规律等。
㈠ 体育知识技能的认知规律
体育教学过程是学生身体练习与思维活动相结合,学习与掌握体育与健康知识和动作技术技能的过程。因此,学生在这过程中对知识技能的获取,主要是通过教师形象的动作示范和生动的讲解,让学生借助身体练习时对动作的体验,在反复练习和思维的过程中感知教材、理解动作、掌握知识与技能。体育教学过程的认知规律,体现了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又从抽象思维到动作实践的认知过程,也体现出教学过程学生对知识技能的认知是感性认知和理性认知相融合的过程特点。“在运动中思维,又在思维中运动”正反映出体育教学过程的特征与认知的规律,在一定程度上既促进了学生认知的发展,又促进了学生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创造力和体力与能力的发展和提高。体育教学中学生的认知过程主要是通过直接感知、形象思维、想象模仿等实现的。由于体育教学的对象是青少年,他们具有特有的认知特点,因此,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要抓住中小学生不同阶段的认知特点,并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来展开教学活动。
㈡ 动作技能形成规律
学生的体育动作技能学习,经历了一个从不懂到懂、从不会到会、从不熟练到熟练的逐步发展过程,它反映了学生动作技能学习的基本规律。动作技能的形成过程可划分为粗略掌握阶段、改进与提高动作阶段和动作的巩固与运用自如三个阶段。
1.粗略掌握动作阶段
这是学生初步接触新的动作技术初级阶段,是学生知识技能认知过程的开
始,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采用大量直观而多样的教学措施,运用生动而形象的示范与讲解等多种教与学法和手段来强化教、学、练,使学生建立起正确的动作表象和概念,在反复学练中让学生能克服困难,树立自信,逐步地掌握动作方法。
2.改进与提高动作阶段
学生在经过了粗略掌握动作阶段后,已初步建立动力定型,学生已能较正确
的完成动作。虽然不协调的动作在不断克服,多余的动作在逐渐减少,但是,学生对动作的掌握还是不够熟练,还不能运用自如、得心应手。因此,在这个阶段中,要加强动作的反复练习,引导学生“在运动中思维,在思维中运动”,指导学生正确地学练,加强师生与同伴的互动交流,并适当加大练习的负荷量,让学生在实践体验中加深对动作的理解,促进动力定型的快速形成。
3.动作巩固和运用自如阶段
动作技能学习进入这一阶段时,由于反复练习、加大了师生的交流、互动的
力度和深度,学生已形成了牢固的动力定型,并能正确、熟练地完成动作,使动作趋于稳定与自如地运用。此时学生的动作虽然已达到自动化程度,但是,动作技能还需要进一步的完善与发展。因此,教师还须采用更多的、有效的教与学法和手段,让学生在变化的环境条件下都能准确无误地完成动作。
㈢ 生理机能活动能力与心理活动的变化规律
体育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的活动过程,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状态都会在活动中发生变化,而这种变化具有一定的规律。
1.生理机能活动能力的变化规律
在身体活动中,学生的身体承受着一定的负荷量,这就给学生的生理机能带来变化。人体生理机能活动能力的变化规律会呈现出工作能力“上升———稳定——下隆”的趋势。活动中人体机能活动能力的变化有着青少年的生理特点:在教学过程的准备环节,机能工作能力上升快而时间短;在基本环节中,机能工作能力达到了最高水平,学生承受的负荷量增大,这是发展学生身体、增强体能的重要阶段,但是,延续的时间却短暂,承担负荷量的能力也在下降;最后结束环节,由于身心产生的疲劳,机体工作能力又逐渐降低。因此,如何根据学生人体生理机能活动能力变化规律特点,科学地安排整个教学过程各个教学环节的教学与练习时间、教学内容、教与学法和教学组织,特别是如何提高基本环节的教与学效果,增大学生的练习份量,促进学生体育能力发展和机体工作能力水平的提升,使学生的身体发展更具科学性、实效性,是体育教学过程更优化的研究内容。
2.心理活动能力的变化规律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伴随着青少年丰富的心理活动,这种心理活动的变化是有一定规律的。一般学生心理活动主要表现在情绪、注意和意志等三个方面。
⑴ 学生的“情绪”
学生的情绪变化明显,且具不稳定性,随年龄增长逐步趋向稳定,学生的情绪是在教学过程中以参与体育活动的热情和兴趣形式表现出来。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求教师能选择丰富多彩的学习内容,采用生动形象的教法和手段,以及变化多端、形式多样的教学组织措施来吸引和调动学生的情绪,提高学生参与体育学习的积极性、兴趣性和主动性。
⑵ 学生的“注意”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低年级学生的注意特别是无意注意占优势,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也不稳定。随着年龄增长,学生的有意注意比重会逐步增长。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求教师能通过多样化、兴趣化、游戏化的教学手段来发展学生的有意注意,采用适合于不同阶段学生的教与学法,建立良好的教学常规和教学秩序,加强教学组织管理,优化教学环境,促使无意注意向有意注意的快速转移,发展学生的有意注意,并抓住注意力较为集中的时机进行教与学活动,以提高教与学的效果。
⑶ 学生的“意志”
学生的意志在教学过程中的表现,主要体现在体育活动中的意志力和意志品质上,他们的意志表现还是比较薄弱,而低年级的低年级学生更显得不稳定,他们的学习行为往往缺乏目的性、主动性和独立性,更是缺乏持久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求教师能抓住有利时机创设多种条件加强对学生意志的培养,既要有严格的要求,更要给予具体的关心与帮助,既要有统一执行的计划与标准,又要体现区别对待、因人而宜的灵活性。特别在学生处于困难与劳累之中,教师既要给予精神上的鼓励,更要给予人文的关怀,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意志力和意志品质得到有效的培养和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