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 4:3 的来让画面保留最多信息,一个简单的数学题就可以说明选择它的原因。
而另一个原因则是技术限制。
我们知道,早期电视用的是显像管技术,通过电子束击中荧幕来产生图像。因为利用了磁场偏转电子束,理论上把显示屏制造成球形会得到最好的显示效果,但这并不适合观看。在那个连晶体管都没有发明的时代,想把屏幕比例修正为 16:9 又不影响画面表现,几乎是无法实现的。
▲ 采用 CRT(阴极射线显像管)显示器的电视.
所以,早期的显示屏(主要是电视)比例,可能是内容(早期电影大都是 4:3)与技术双方面原因造成的,而这一比例的创作内容越来越多,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后来个人电脑显示屏比例。
▲ 2008 年推出的 ThinkPad X61.
虽然 4:3 显示面积最大,但用户选择了 16:9随着集成电路的发展,我们可以生产出更好的控制电子流流向的芯片。屏幕越做越平,16:9 的 CRT 显示器也被造了出来。
但相比新推出的、可以实现任意宽高比的 LCD 屏幕,CRT 显示屏的造价太高,便逐渐淡出了民用设备的视线。
▲ Sony FW900,采用 16:9 的纯平 CRT 屏幕.
既然可以实现任意比例,那「屏幕到底该用什么样的比例」这一问题就有搬到了台面上。
其实,为了吸引家家都有电视的影迷进入电影院,像「2.35:1」等比 4:3 更宽比例的屏幕早已成为电影院的卖点和标配,而可以容纳 4:3,又可以包含 2.35:1,又符合人眼视觉的 16:9 屏幕,似乎成为了家用屏幕的最优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