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康二年,金兵攻陷汴梁,掳走二宗北去,赵构即位于南京(今河南商丘县),是为高宗。高宗慑于金兵之威,向南逃跑;而黄潜善、汪伯彦一意逢迎,力主南迁。
岳飞认为这是民族存亡之关键,万万不能行,故奏上此书。
他指出敌人为胜利冲昏了头脑,轻视于我方,我方应该乘其不备,全力反攻;而中原遗民也迫切盼望朝廷回师北伐,绝不能使之失望。
岳飞以万分恳切地心情,劝高宗取消将巡幸临安、维扬、襄阳的命令,亲率六军,北渡黄河,收复失地。
可惜宋高宗没有采纳岳飞的意见,反而因他上书指责黄、汪二人,革了他的官职。
自宋高宗即位,朝廷内部就对抗金问题有分歧。岳飞是主战最有力的一方。这封书略表明他和黄、汪之间的激烈斗争,体现了他的爱国思想和军事韬略。
篇幅虽短,而指陈当时形势非常透彻,用笔亦遒劲。
相比而言,同时期的胡铨,在《戊午上高宗封事》(篇幅较长,不单述)中的言辞,更为激烈。
胡铨(公元1102-1180年),宋庐陵(今江西吉安县)人。宋高宗时进士,任枢密院编修官,反对秦桧向金乞和。
夫天下者,祖宗之天下也;陛下所居之位,祖宗之位也。奈何以祖宗之天下为犬戎之天下,以祖宗之位为犬戎藩臣之位?陛下一屈膝,则祖宗庙社之灵尽污夷狄,祖宗数百年之赤子尽为左衽,朝廷宰执尽为陪臣,天下之士大夫皆当裂冠毁冕,变为胡服。异时豺狼无厌之求,安知不加我以无礼如刘豫也哉!夫三尺童子至无知也,指犬豕而使之拜,则怫然怒。今丑虏,则犬豕也。堂堂大国,相率而拜犬豕,曾童孺之所羞,而陛下忍为之邪?......
陛下尚不觉悟,竭民膏血而不恤,忘国大仇而不报,含垢忍耻,举天下而臣之甘心焉。就令虏决可和,尽如伦议,天下后世谓陛下何如主?况丑虏变诈百出,而伦又以奸邪济之,梓宫决不可还,太后决不可复,渊圣决不可归,中原决不可得。而此膝一屈,不可复伸;国势陵夷,不可复振,可为痛哭流涕长太息矣。......
臣备员枢属,义不与桧等共戴天。区区之心,愿断三人头,竿之藁街。然后羁留虏使,责以无礼,徐兴问罪之师,则三军之士不战而气自倍。不然,臣有赴东海而死耳,宁能处小朝廷求活耶?小臣狂妄,冒渎天威,甘俟斧钺,不胜陨越之至!
胡铨在《封事》中指责了宋高宗,对秦桧、孙近、王伦尤其深恶痛绝。把自身的安危置之度外,义正言辞。写得有声有色,痛快淋漓。
王伦认为与金国议和,“梓宫可还,太后可复,渊圣可归,中原可得”。胡铨进行驳斥,说这是妄想,即使有可能,已屈的膝,怎么可能复伸呢?
他指出王伦出使金国,都是秦桧的主意。参知政事孙近,附会秦桧和议,也是帮凶。
胡铨最后提出,必须处王伦、秦桧、孙近以斩罪,并把金国使者拘留起来,出师北伐。否则,自己唯有一死而已。态度坚决。
文天祥
文天祥(公元1236-1282年),字宋瑞,号文山,宋江西庐陵人。二十一岁中状元,以后时仕时黜,做过京官和地方官。
1274年,知赣州。同年冬,元军大举攻宋;次年春,元军逼近临安。国家危亡,已在旦夕。文天祥怀着填海的壮心和忧天的苦胆,在赣州应诏起兵,组织武装三万人,昼夜兼程,赴阙勤王。从此,他生死与国,投入抗元战争。
1277年,进军江西,收复州县多处,但终因强弱悬殊,惨遭失败,妻儿皆丧。他又退驻福建、广东等地,继续坚持战斗。
1278年,在广东潮阳五坡岭,战败被俘,北解送京大都,被囚三年,最后从容就义。死前作有《正气歌》、《绝笔赞》以见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