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中,伊莱娜对马丁的感情并不单纯,这是时代大背景下造成的必然结果,伊莱娜享受对马丁的支配权,在伊莱娜面前,马丁成为了被改造的对面,而目标就是成为一名律师,但是这与马丁对写作的爱情是相冲突的,最终马丁没有满足她对于优越权的心理,走出了一条截然不同的道路,而正是因为对于未来的迷茫让伊莱娜抛弃了她。
影片淡化了小说中的时代背景,让马丁对知书达理的伊莱娜小姐一见钟情身,这是缘分的偶然性造成的,但是命运的必然性是如果马丁无法跻身入上流社会,那么等待他的仍将是被抛弃的命运。
马丁的坚定意志与当下的年轻人相同,他也厌倦疲惫的工作,而这份工作是他赖以生存的根本,为此他不得不忍辱负重,只为解决现实的温饱,如果没有这段经历,我们无法体会到理想实现时的喜悦和现实的何等残酷。但与大部分人不同的是,马丁具有顽强的韧性和毅力,在困难面前,他从未放弃过,即使面临嘲笑,有人建议让他重读中学,还有不断被拒稿的出版社打压。
马丁身上最顽强的拼搏劲头也在逐渐消失,但是他的内心有两种声音,一种就是“我要成功”的个人主义思想,另一种就是“我有才华并将实现”的理想主义思想,这两种思想在源源不断地推着他向前,让他毫不动摇地坚持自己的梦想直到成功。执着的个人主义和完美的理想主义是如此的美好,马丁如果无法实现理想还将继续坚持,他性格的矛盾恰巧遇到最好的机遇,这是他的幸运,也是鲜明的时代特点。
03、物质世界的贫瘠和精神世界的压榨让马丁痛苦不堪,对于理想的坚持超过了现实的承受范围,导致过分优越感的形成,超越现实的爱情和过于理想化的事业就是压死他的最后一根稻草。马丁没有接受过系统的教育,却通过勤学苦读变得语法通顺、知识渊博,他的大量作品都充满了一种野蛮的底层生命力,这些作品屡屡受到打压一方面是由于过于现实,另一方面则由于整个出版链条是一个封闭的集体,他们不想让诸如马丁这样的毛头小子加入团体,所以屡次实行了围追堵截,而反观那些所谓的畅销作品则往往脱离现实,低俗不堪,这是由于出版商们之追求名声带来的商业价值所造成的。
对于马丁而言,他非常渴望能够达到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和谐统一,可是在现实的打压之下他越发憔悴,令他感到厌恶的是黑暗、腐朽的文坛体制,每当他认识到这一点,他心中的愤懑就多了一些。
杰克同样喜欢欧亨利式的反讽,但马丁因一部作品被偶然间采用而轰动文坛时,那些原本将他作品束之高阁的出版商们趋之若鹜,将其视若上宾,各个杂志给他发来的约稿函纷至沓来,丑陋的嘴脸再次出现在马丁面前,他原本存在的优越感再次死灰复燃,只是这次更具资本。
大部分出版商并不理解马丁作品中的内在美和力量,他们更看重他身上的商业价值,这种现实性导致马丁精神上优越感再次得到加强,而令他最惊愕的是伊莱娜也回到了他的身边,显然这是理想化的爱情,伊莱娜爱的是他的财富地位而不是他的兴趣爱好,这种超越现实的爱情显然让他更加反感,也静下心来反思地位给他带来的优劣。
表面上,马丁成功了,辉煌的事业让他拥有了金钱、地位、声誉,可是在马丁看来,他的自身价值并没有得到完全实现,他内心仍然充斥着孤独感,这种孤独感不是物质丰富所能解决的,而要通过精神世界的充实才能化解,可是此时,社会现实和自身价值实现的矛盾对立导致他内心世界秩序的完全失衡,这最终演变成了一种心理割裂。
一边是精神上的纯洁文学圣殿,一边是深恶痛绝却不得不委身屈从的上层社会,这种精神和现实的差距造成了马丁性格的孤僻,他的梦想虽然“已经实现”,但这种实现却是空洞而毫无价值的,这也导致他的生活逐渐失去了价值,生命变得毫无意义,导致他失落感、幻灭感加剧,最终选择了投水自*的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