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溯历史,由太行山余脉与燕山山脉形成的大西山,成为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天然分水岭,而在气势磅礴的群山之间,永定河、潮白河、拒马河共同作业而成的冲积平原,成为多元文化交融共生、协同发展的地方。如果说一方水土成一方气象,那么大西山一带的文化气象自古便蔚为大观。尽管时过境迁,辉煌已成过往,但那些曾经繁盛的文化元素为后人留下了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融合镂刻、绘画、音乐、戏曲等多种艺术形式的中国皮影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而京西皮影是中国皮影戏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海淀区上庄镇李家坟村,由清代文豪曹雪芹传授制作技艺,并传承至今的曹氏风筝,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门头沟区大台街道千军台村和庄户村,与两千多年前春秋时期的雅乐一脉相承的古幡乐,以及由古幡乐演绎的古幡会,在华北地区绝无仅有,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起源于周朝、风行于清代的柏峪燕歌戏,被称作戏曲活化石,列入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此外,还有房山区南窖乡水峪村的中幡、昌平区流村镇漆园村的龙鼓、门头沟区的太平鼓、苇子水村的秧歌戏、琉璃渠村的皇家琉璃烧造工艺、妙峰山的传统庙会等。
大西山的非遗文化里有生存智慧,有精神追求,有对自然的敬畏,更有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用一句歌词说,那是绿叶对根的情义。绿叶是生生不息的山民,而根是那片神奇的土地。
皮影舞台剧《少年孙中山》 新华社
皮影戏《小兵张嘎》摄影:刘平
园区内的皮影艺术展 摄影:岳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