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斯拉汽车业务毛利率优于大部分主机厂。特斯拉于2020 年汽车业务毛利率提升至 24.78%,同比提升 4.67pct,2021、2022 年毛利率进一步提升至26%以上,略低于保时捷,好于大部分主机厂(除特斯拉外主机厂的毛利率为18%左右)。特斯拉毛利率于 2022 年有所下降主要因为:1、由锂主导的原材料价格和通货膨胀,2、奥斯汀工厂和柏林工厂的产能爬坡,3、汽车组合在2022 年更多的转向Modely,而 Model y 的成本相较于 Model3 较高。在 2023 年降价的情况下,结合特斯拉CFO 扎卡里-柯克霍恩预计依然可以维持 20%以上的汽车业务毛利率和4.7万美元的平均售价。
特斯拉盈利能力持续提升得益于上海工厂投产后国产化率提升,以及持续进行成本优化与效率提升。 特斯拉的国产化:1、2019 年 1 月特斯拉上海工厂于临港产业区开工建设,2019年 10 月 Model3 国产车型开放预定,第一批交付时间为2020 年1 月,一期产能为15 万辆;2、2020 年 10 月 ModelY 开始生产,上海工厂产能提升至25 万辆,2021年 1 月首批国产 ModelY(长续航版和高性能版)开始交付;3、2021 年7月推出国产标准续航版 ModelY,起售价格 27.6 万元,并于8 月开始交付;4、2021年10 月财报披露上海工厂年产量超过 45 万辆;5、2022 年Q3 上海工厂完成产线升级,根据公告披露,可年产 75 万辆整车;6、2022Q4 预计可年产100 万辆。特斯拉上海工厂同时发挥出口枢纽的作用,2022 年特斯拉中国出口27.1 万辆,占国内新能源车出口比例 40%(2022 年国内新能源车出口67.9 万辆)。特斯拉产线的成本优化与降价空间:1、2022 年 Model3 相较于2018 年成本降低了 30%,对应的,特斯拉单车价格持续下降,特斯拉Model3 标准续航版从2019年 10 月开启预定的 35.58 万元,降低至 2023 年 1 月份的22.99 万元,累计降低12.59 万元,价格降低 35%,即特斯拉价格波动主要来源于成本的下降;2、特斯拉 2023 年投资者日活动披露,下一代车型可由工人或机械臂同时对不同部位操作,可使得占地面积减少 40%,组装效率增加 44%,组装成本减少50%,预计将有进一步降价空间和盈利提升空间。
2、比亚迪:2022 年实现爆发式增长,盈利能力得到提升
比亚迪于 2015 年开始进入新能源汽车时代,产品规划上搭建了王朝系列 e系列两大车系。2015-2016 年 SUV 车型宋,2017-2018 年MPV 车型宋MAX、轿车车型秦PRO,2019 年唐 EV、宋 PRO,2020-2022 年年汉 EV 唐、秦PLUS、宋PLUS等DMI车型,以及海豚、海豹、元 PLUS 等纯电车型引领了新的产品周期,汉成为中国品牌首款年销破 10 万的中大型轿车,带动公司产品高端化,对应公司20万以上车型占比提升。
通过剔除比亚迪电子后的数据计算,比亚迪单车净利于2021Q1 开始触底回升,单车收入于 2021Q3 开始企稳,单车毛利、毛利率于 2022Q1 开始提升(2020上半年毛利率提升主要系口罩业务的核算),至 2022 年公司的单车收入约16.9万元,单车毛利已增至 3.5 万元,单车净利已增至 0.82 万元。比亚迪整体产品力和品牌力全面爆发来自于 2020 年开始的汉EV DMI 等车型的热销,带动销量、收入、盈利能力全面提升,比亚迪汉的售价在21.98-27.95万元之间,上市一年即破 10 万辆销量,它的热销有力巩固了比亚迪在高端市场的地位,2022 年比亚迪汽车销量为 180 万辆,同比增长 150%。根据乘联会的数据,2022年比亚迪在新能源乘用车行业的市占率约为 29%,其中插混车型市占率约为64%,纯电车型市占率约为 18%。公司一举突破成为中国乘用车销量第一车企。2023 年一季度,收入利润同比增长,业绩表现坚韧。2023 年一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 1202 亿元,同比增长 80%,环比下降 23.15%。其中,参考港股比亚迪电子(0285.HK)的数据,一季度电子业务收入 264 亿元,同比增长26%,环比下降27%;除电子业务外的收入位 938 亿元,同比增长 104%,环比下降22%。归母净利润41亿元,同比增长 411%,环比下降 44%。我们测算,比亚迪一季度的单车净利润大约为 0.69 万元(去年一季度为 0.24 万元,去年四季度为1.01 万元)。
3、自主车企集团新能源化转型加速,盈利能力短期受到压制,合资品牌新能源占比较低,本轮竞争已落后
自主车企的新能源占比中广汽占比最高。2022 年广汽集团旗下品牌广汽丰田/广汽本田/广汽乘用车/广汽埃安的销量分别为 100.5/74.2/36.3/27.1 万辆,分别占比 41%/30%/15%/11%,表外的合资品牌贡献近 72%的销量。2022 年自主品牌销量63.37 万辆,其中新能源汽车销量占比达到 43%。广汽自主品牌中广汽乘用车聚焦XEV ICV,明确全面混动化和新能源化转型,2022 年销量36.25 万辆,同比增长11.8%。广汽埃安聚焦 EV ICV,2022 年销量达 27.12 万辆,同比增长125.7%。吉利汽车纯电动车在 2022 年大幅提升,2021 年销量为6.1 万辆,2022 年销量为26.2 万辆,对应新能源车占比从 2021 年 6%提升至2022 年的23%(BEV PHEV),2022 年极氪品牌克服产能瓶颈并持续升级,几何品牌逐步完成从TO B 到TOC的转型,雷神混动赋能传统车型的新能源化升级,吉利在纯电和混动领域同步发力,产品周期强势。
长城汽车新能源占比 2021、2022 年占比分比为 11%、12%。2022 年8 月,公司发布新能源品牌战略,哈弗将以“新能源 SUV 专家”迎来新能源全面转型,2025年公司新能源车型销量目标占比 80%,2030 年正式停售燃油车。长安汽车 2022 年上半年开始新能源转型,推出深蓝品牌和阿维塔品牌,并开发了IDD 混动系统,2022 年 7 月深蓝 SL03 正式上市,8 月阿维塔11 正式上市,带动公司的新能源车占比提升。根据公司公告,公司自主品牌新能源车2022年销量达到 27 万辆,同比增长 150%,占比提升至 14%(2021 年为6%);长安将持续加快新能源转型,结合公司 2023 年全球伙伴大会,到2025 年长安自主品牌目标300万辆,新能源占比 35%;2030 年长安自主品牌目标400 万辆,新能源占比60%以上。 合资品牌转型普遍较慢,在新能源车中市占率较低。结合乘联会的数据,2023年3 月新能源车厂商批发渗透率为 31%,其中自主品牌新能源车渗透率46%,主流合资品牌渗透率仅为 4%,合资品牌在电动化转型中已有所落后。
单车收入方面,吉利、长城、广汽、长安汽车在 2021、2022 年均进入向上通道。新能源转型带动车企单车收入提升,长安汽车价格提升斜率较低主要系新能源早期产品主要为价格较低的奔奔 EV,2022 年发布纯电品牌深蓝加快品牌序列向新能源转型。(其中长安汽车的销量为重庆公司 合肥公司 河北公司销量之和,下同)毛利率方面,长安汽车>长城汽车>吉利汽车>广汽集团。通过单车收入与单车毛利率的比较可以发现,虽然新能源化转型带动了单车收入的提升,但目前仍处于成本偏高以及量较小的阶段,盈利能力整体还偏低。
4、新势力,前期投入较大,销量尚未保障盈利
2022 年蔚来/理想/小鹏的汽车销售收入分别为 455/441/248 亿元,单车收入分别为 37/33/21 万元。基于强势的产品周期与高端的品牌定位,蔚来在销售收入、单车收入方面都居于领先地位。
蔚来、小鹏的毛利率都是在 2021 年三季度达到近几年的高峰,并在此后下滑,原材料价格上涨的负面影响具有普遍性。2022 年蔚来/理想/小鹏的毛利率分别为13.7%/19.4%/11.5%,净利率分别为-29.3%/-4.5%/-34%。新势力由于销量尚低,在成长初期单车数据仍然亏损状态,预计随着新车型的发布和销量的提升盈利能力逐步修复。理想汽车 2023Q1 在四季度盈利的基础上净利润进一步增加,实现净利润 9.3 亿元,销售毛利率 20.39%,销售净利率提升至4.97%,在新势力中盈利表现第一梯队。
投资分析整车关注盈利能力向上,高产能利用率的自主品牌
比亚迪:走向全球的自主品牌车企龙头
从主线逻辑看,比亚迪对上游产业链深度布局,三电技术(电池、电机、电控)实力雄厚,对下游终端市场的把握能力明显改善,纯电插混双轮驱动,接连推出爆款新车。赛道成长性好 产业链实力强 市场份额高,优质行业的优质巨头逐渐明朗。从支线逻辑看,比亚迪的刀片电池以结构创新的方式大幅提高了磷酸铁锂电池的能量密度,未来刀片电池的外供客户有望进一步拓展,伴随储能电池的高速发展,为比亚迪带来较大的业务增量。2023 年 4 月10 日,比亚迪正式发布智能车身控制系统云辇。云辇的推出,是比亚迪继刀片电池、CTB、易四方之后的又一安全技术突破,并落地在仰望、腾势等品牌的车型上,助力比亚迪的产品矩阵再度升级,进一步巩固了自主品牌龙头车企的行业地位。
纯电、插混双轮驱动,新能源汽车销量领跑行业。2022 年,比亚迪汽车销量为180万辆,同比增长 150%。其中,根据公司发布的销量快报,纯电乘用车销量为91.1万辆,同比增长 184%;插混乘用车销量为 94.6 万辆,同比增长247%。至2022年公司的单车收入约 16.9 万元,单车毛利已增至 3.5 万元,单车净利已增至0.82万元。根据乘联会的数据,2022 年比亚迪在新能源乘用车行业的市占率约为29%,其中插混车型市占率约为 64%,纯电车型市占率约为18%。公司一举突破成为中国乘用车销量第一车企。
吉利汽车:纯电混动全面发力,新能源化转型进程领先
纯电方面,极氪 001 作为平均售价在 30 万元以上的高端纯电动车型,单月销量于2022 年底持续超过 1 万台以上,已成为自主品牌高端纯电车型的标杆。几何品牌与睿蓝品牌分别主打充电与换电的中低端市场,表现优秀。插混方面,雷神智擎Hi·X 混动平台实现了 43.32%全球最高热效率、40%以上的节油率,在燃油经济性与动力性能方面表现优秀。2023 年,预计吉利将推出多款PHEV 车型,极氪也将推出多款纯电车型,雷神混动搭配 SEA 浩瀚架构,纯电插混齐头并进,产品周期全面发力。 新能源销量占比提升,自主龙头加速转型。2022 年,吉利汽车全年的销量为143万辆,同比增长 8%。睿蓝/极氪/领克/吉利品牌的销量分别为5.6/7.2/18.0/112.5万辆,新能源车型的销量为 32.8 万辆,同比增长 300%;纯电/插混车型的销量分别为 26.2/6.6 万辆,分别同比增长 328%/219%。新能源车型的销量占比由2021年的 6%提升至 23%,转型持续推进。我们预计 2023 年吉利总销量有望超过160万辆,新能源车型销量占比有望超过 50%,插混车型总销量有望突破30万辆。新能源转型对盈利有所拖累。2022 年吉利销售收入为1480 亿元,同比增长46%;归母净利润为 52.6 亿元,同比增长 9%;去除股权激励费用与收购联营公司收益的影响后的归母净利润为 49.99 亿元,同比下滑 18%。新能源汽车的单车
理想汽车:精准的用户需求猎手,自主豪华品牌领头羊
理想汽车于 2015 年在北京成立,由连续创业家李想(汽车之家创始人,泡泡网创始人)、沈亚楠(前联想全球供应链副总裁)、马东辉(曾担任三一重工车身有限公司研究院院长)等人发起,核心团队主要来自互联网企业、大型跨国科技公司、整车厂等知名科技机构。2019 年 12 月理想汽车首款产品理想ONE 开始量产交付,2020 年理想汽车于美国纳斯达克证券市场正式挂牌上市,2021 年理想汽车在香港联交所主板正式挂牌上市。截止 2023 年 5 月,理想汽车共有理想L9、理想 L8、理想 L7 三款主力车型在售。2023 年一季度理想汽车的交付量为52584辆。
理想在自主品牌造车新势力中对细分市场的把握最精准。理想的首款车理想ONE(中大型 SUV,官方售价 33.8 万元)于 2018 年推出,2021 年改款。理想ONE精准锁定家庭用户的核心需求,以增程式 6 座 大空间 三联屏等一系列产品配置上的组合拳赢得市场认可,依靠单一爆款跻身自主品牌造车新势力前列。2022 年,理想汽车陆续发布新车型六座大型旗舰 SUV 理想L9(售价45.98万),理想 ONE 的全新换代版理想 L8(售价 35.98-39.98 万),以及入门车型五座旗舰SUV 理想 L7(33.98-37.98 万),三款车型分别于 2022 年9 月、11 月、2023年3月开始交付用户,市场反映火爆,销量持续攀升,理想优秀的用户需求把握能力、产品定义能力以及不断巩固的豪华品牌形象得到了市场的充分认可。
展望 2024 年及以后,理想汽车将会陆续推出新能源纯电车型,迈入“增程电动”与“高压纯电”并驾齐驱的新阶段。纯电车型将采用全栈自研的800V 高压纯电平台,通过使用第三代半导体碳化硅功率芯片,在同等电流能力下比IGBT 芯片面积减小 70%,综合效率提高 6%。纯电车型同时会搭配自研高压三合一驱动电机,其通过创新的 T 型结构设计、高效的冷却方式以及碳化硅的深度应用,可实现最大2.73kW/kg 的功率密度与 51.5Nm/kg 的扭矩密度。
管理团队:智能科技与汽车制造相互融合,高新技术与传统工业互补赋能
理想汽车的核心创始团队主要有李想、沈亚楠、李铁等人。李想出生于1981年,是国内有名的连续创业家。2000 年,年仅 19 岁的李想首次创业,成立了泡泡网,泡泡网后来成为中文 IT 垂直网站领跑者之一。2005 年,李想带领团队转战汽车行业,创立汽车之家网站。2008 年,汽车之家已成为国内汽车垂直网站访问量第一名,至 2012 年,汽车之家实现了月度覆盖用户 8000 万。2013 年,李想带领汽车之家在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2015 年,李想卸任汽车之家总裁,同年创立了车和家(后更名为理想汽车),在创业道路上开启了新的征程。连续创业家李想具备大胆的探索精神,敏锐的市场嗅觉以及坚定的执行能力,而这也促使李想在 3 次创业中成就了 2 家上市公司,并带领理想汽车在发展的道路上越走越远。除李想外,沈亚楠在加入理想汽车之前曾担任联想公司全球供应链副总裁,对于公司的整体销售战略、供应链管理等方面经验丰富;马东辉曾任职于三一重工车身有限公司研究院院长,对于汽车技术的掌控、汽车产品的研发制造具有全面深入的了解。公司的主要管理团队来自传统及智能汽车、智能设备及互联网行业,他们紧密合作,相互补充,推动公司的创新。
自 2015 年创立以来,公司经历了多轮融资,李想过往的创业经历与在互联网科技行业的深厚人脉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字节跳动、美团、中金资本等知名机构纷纷参与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