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后的1989年,对阵阿联酋和卡塔尔的两个“黑色三分钟”,中国队只差一步到罗马。这种戏剧性的结果,使足球在中国社会受关注的程度达到了空前的高峰,并一直持续至今。
2、改变中国足球运动员体能从12分钟跑开始
1994年,中国足球职业联赛全面启动,全面推行俱乐部制,那时的联赛被称为“甲A联赛”。其实早在1992年,为了改变中国队国际大赛每每最后时刻体能不足,进攻上不去、防守回不来,只能看着、走着、喘着粗气的现状,由中国足球“教父”年维泗倡导,足协副主席王俊生力主推行的“12分钟跑”——赛季前体能测试全面实施,标准为12分钟跑必须达到3100米(配速3:55左右),不及格者不得参加联赛。中国足协的初衷是,以一个硬指标来制约队员训练中的软懒散、提高最基本的奔跑能力。
12分钟跑可谓大名鼎鼎,它是指竭尽全力,测试12分钟内跑动的最大距离。这项测试是有氧运动之父——美国军医库伯发明的,库伯最早提出了有氧运动这一概念,到今天以跑步为代表的有氧运动风靡世界,库伯的贡献不可磨灭,库伯先生创立了世界闻名的库伯有氧研究院,他的足迹遍及全球,推广“与库伯一起跑”的公益活动,他也曾多次到访中国,是目前仍然健在的国际运动科学顶级大师。
“12分钟跑”在实行了7年后,因部分球员、媒体及球迷的强烈反对而取消。2002年,退休后的王俊生在一本书中描写了中国足球第一次测“12分钟跑”之惨状。“约400名甲A甲B球员在广州、重庆参加测验,近1/4没过关。跑过关者很多躺倒在地,痛苦地喘、*,脸上是豆大的汗珠。没过关100多人,多人因用力过猛,身体不适,早饭全喷出来了,惨不忍睹。稍懂运动训练的人都会想:他们平时没大运动量训练吗?一名裁判毫不客气地说:“白吃国家饭,白拿国家钱!我都比他们快。”
从现在来看,12分钟跑测试是伴随职业联赛而生的一种不太职业的操作方式,功过兼有。功在于,让那些体能羸弱的球员以及教练重视最为基础的心肺耐力训练,因为足球比赛毕竟是要踢90分钟的,没有基础耐力,90分钟都难以跑下来,因为一场职业联赛球员跑动距离平均为9~12km,甚至有的运动员能达到14km。当然,12分钟跑的问题也很明显,12分钟几乎都是匀速跑,这跟足球场上运动员需要不断加速、冲刺、急停、变向以及不恒定的场上移动速度相去甚远,12分钟测试纯粹耐力项目,比如中长跑是可以的,但其无法准确反映足球运动员的专项耐力。因此,随着足球运动的发展,其退出历史舞台也是必然。
3、YOYO测试也曾经大行其道
随后,2003年,YOYO测试取代12分钟跑测试,成为决定中国球员能否拿到联赛“上岗证”的关键。YOYO测试是由丹麦生理学专家、哥本哈根大学教授詹斯-邦斯布(Jens Bangsbo)所发明的。所谓YOYO体测,测的其实是运动员在达到体能极限的时候,持续进行加速、减速、急停、转身时的耐力。它的主要形式是20米折返跑,也即运动员按照一定节奏(通常是嘟嘟声响作为提示音)不断在20米间往返奔跑,刚开始慢,后来越来越快,直至筋疲力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