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元年八月(1368),明军占据大都,重新统一了中原腹心地带。尽管彼时的明军兵锋无人可挡,但在火器方面发展不大,依然以元帝国留下的铜火铳和“碗口炮”为主,用于攻坚的主要支援兵器则还是元帝国从阿拉伯工匠手里学来的“回回炮”(即十字军所用大型投石机)。一直到明成祖朱棣时代,明军在京营中组建“神机营”,这是古代中国第一支独立的火器部队,但配备的武器依然性能不佳,还是以相比元帝国时期略有改进的火门枪为主,使用时射手需要预备一根点燃的木炭或金属丝伸入火药池中直接点火。最典型的火门枪就是被很多人视为“神器”的三眼火铳,其实三眼铳也好,五眼铳也罢,性能非常之原始,射程也非常有限,三十米以上基本无任何精度与*伤力可言,主要也就是能听个响,吓唬吓唬人。
明军使用的三眼铳
而就在明军火器还在元帝国的水平上龟速爬行的时候,西欧的火器制造与使用已经开始飞跃:毕竟相比明帝国军队的主要作战对手是蒙古的轻甲突击骑兵,欧洲的火器一开始就面临着怎么打穿骑士老爷的锁子甲、板甲,怎么轰开城堡坚固石墙的巨大难题。这也带来了欧洲火器迅速向大型化、大威力化、远射程化发展,而欧洲人很快搞定了硝石的生产技术、有效降低火药的生产价格则加速了这种发展。在1420年的胡斯战争中,靠捷克农民武装起来的胡斯军队已经形成了使用大型楯车配重型火门枪的战术,每辆胡斯大车往往配备2名火门枪手和6名弩手。
胡斯战争中的胡斯大车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同为“火门枪”,但胡斯的火门枪相比明军使用的身管短小的“三眼铳”,身管长度往往在一米以上,打出去的重型弹丸足以在30多米的距离上击穿骑士老爷所穿的重型板甲。已经是比明军火铳先进的火器了。
胡斯军队的火门枪
除了在火铳方面,15世纪的西欧军队已经把明帝国远远甩在了后面,在火炮方面明帝国的差距更大:早在14世纪末期,欧洲已经开始铸造可发射数十磅重石弹的火炮,甚至还发明出了马匹拖曳式火炮,极大地增强了火炮的伴随支援能力。而到了15世纪,伴随着欧洲在火药革命方面“先声夺人”,完成了颗粒状发射药对粉末状发射药的技术换代,爆速更高的发射药带来了火炮的更大进步。如1453年的君士坦丁堡围攻战,甚至连奥斯曼土耳其都用上了炮身长度5米多、战斗全重约17吨、发射出去的石弹重1500磅的“乌尔班巨炮”,成功轰塌了君士坦丁堡的城墙。再如同于1453年爆发的英法百年战争第三阶段关键性战役卡斯蒂永之战中,法兰西王军更是动用了三百多门加农炮和射石炮,把大批英军长弓手打成了碎片,使得这场百年战争的收官之战成为了重型大炮的独唱会。
君士坦丁堡围攻战里的乌尔班巨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