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问我,除了手机与游戏,其他的东西提不起兴趣是什么情况?
文/曹怀宁,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手机与游戏,很明显是同一性质的东西,它们可以帮助我们转移注意力,以缓解内心的紧张或者焦虑。
如果我们发现自己只想着刷手机,玩游戏,对其他的东西都提不起兴趣时,这可能意味着我们陷入了某种精神危机:我们从外界感受到比较大的精神压力,产生了相当程度的焦虑,但内心却没有价值立足点,无法靠做真正对自己有益的事(比如努力学习、提高技能等)来获取价值感和内心能量。
为什么会陷入这种精神危机?或者说更具体深入一点,为什么我们无法通过做正确的事来获取价值感从而让自己良性运转,而只能选择逃避的方式来消极应对?
我想,也许有两种原因。
首先,这种“有益的事”,真的对自己有益吗?
举个例子,有人要求自己好好念书去考研考公,这一举措看似是对自己有好处,但实际上他是个抗拒被体制束缚,很希望能自主创业的人。那么他越逼自己去准备考试,内心就会越抵触,能量也就被越发消耗。如果长时间这么做,内心能量越来越低,我们就会本能地产生回避行为。这种“有益的事”,其实并不真正有益,甚至对当前的自己有害。
其次,我们太过希望即刻满足,缺乏延迟满足感的能力。
看书学习不是很让人轻松舒服的事,很多人之所以一直刷手机玩游戏,是因为不愿去忍受刚开始看书学习时的阻滞感觉。但这就像开车,如果没有最开始的那一脚油门,车子就无法启动,而一旦车子开始动了,油门就可以松一些,甚至在平稳的路上运行时可以不再需要踩油门,让它惯性前进就行了。所以,在做“有益的事”时,我们可能得先努把力让它运转起来,而不是只在那里等着它自行开动。
生活不可能永远只靠兴趣来产生动力,负责任的决心也能产生动力,甚至比兴趣更持久。
作者简介:曹怀宁,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咨询实践超千小时,主擅领域包括婚恋情感、人际交往、两性心理、人生规划、家庭关系等。自2011年开通新浪微博以来,粉丝六万多人,坚持定期回复私信,无私为近六千名求助者提供咨询,咨询解答超千万字。《婚姻与家庭》杂志特邀专家,多家媒体签约撰稿人。
*心理咨询师曹怀宁(caohuaining)。
新浪微博、知乎、头条号:心理咨询师曹怀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