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次,王导枕在周伯仁的大腿上,用手抚摸着他的肚皮说:“你这里装的都是什么啊?”周伯仁说:“这里面空洞洞的,什么都没有,只是能容下你这样的人数百个。”
啧啧,看着亲密的程度,两个大男人,还都是朝廷中数一数二的大臣,私下里竟然如此狎昵,说的话更是肉麻至极:“我肚子里(心里吧)满满的都是你啊!”
这要是搁在现在,肯定会被误认为同性恋啊,但那是魏晋,名士们的行事就是如此的任情任性、荒诞不经,那不是猥琐,是风度。
王导毕竟是大宰相,被周伯仁说“肚子里能容下数百个你”,虽然表示两人关系亲密,但是也未免觉得有被对方轻视的意思,因此,他对周伯仁的这个“空洞无物”一直耿耿于怀。
有一次,王导和朝臣们一起喝酒,他举着一只琉璃碗对周伯仁说:“这个碗腹内空无一物,怎么还能被称为宝器呢?”潜台词是你周伯仁腹内空空,怎么可以称为国家的宝器呢?
周伯仁不疾不徐地说:“这个碗晶莹明亮,质地清澈,确实是一件宝器啊!”
就是这样两个互怼互损却不伤感情的好朋友,到最后怎么成了生死之敌了呢?
03 因误会反目成仇东晋的建立离不开王氏家族的鼎力相助,丞相王导可以说是东晋王朝的半个开拓者,因而当时流传着一句话:“王与马公天下。”王,指的就是王家,也就是王导、王墩两兄弟。晋元帝司马睿忌惮王氏兄弟,于是开始重用刘隗等大臣,同时开始疏远帮他开国的王导和手握重兵的王墩。
王墩很生气,就上疏为哥哥王导鸣不平,晋元帝却假装没看到,不但没有理会,反而听信他人之言,渐渐分散王墩的兵权。本来就对晋元帝大大不满的王墩想:“你这是逼我造反啊!”他一怒之下起兵叛乱。
但是王导却并没有和兄弟王墩联合,他对晋元帝司马睿是忠心耿耿的。然而,王墩毕竟是他的堂弟,你说你没有参与,你说你是忠臣,谁信啊?再加上刘隗一个劲儿地在旁边挑拨,鼓动晋元帝将王家满门抄斩。
这时的王家可以说是命悬一线,山雨欲来风满楼了,既然辩无可辩,王导只好带着家中子弟跪在皇宫外面请罪,等候皇帝发落。
恰好周伯仁要进宫,他走过王导身边,这个昔日的好朋友,此时却对他连看都不看一眼。王导顾不上面子,上前拉住周伯仁说:“伯仁,我全家一百多口的性命,可全靠你了!”不料,周伯仁却像没听见一样,甩甩袖子,径直走了,剩下王导独自在风中凌乱。
周伯仁进宫后,见到晋元帝,为王导说尽了好话,让晋元帝对王导的忠诚放心,晋元帝终于听取了他的意见,决定不追究王导的责任。晋元帝知道周伯仁爱喝酒,为了奖励周伯仁的忠心,赐酒给他。周伯仁一高兴多喝了几杯。
走出皇宫,周伯仁看到王导还在那里跪着,王导又叫他,周伯仁还是没有答理他,一边走还一边嘀咕:“今年*叛军贼子,换个斗大的金印带在身上。”回到家,周伯仁还不放心,立即又写了一封奏疏,言辞恳切,向皇帝为王导求情。
不过,这一切王导并不知道,他看到的只是周伯仁对他的不理不睬,还有周伯仁那句“换金印”的话,更让他误会周伯仁是对他落井下石了。
后来,王墩攻入都城建康(今南京),*死了刘隗,重新独揽大权,他知道周伯仁的才能,也知道他和哥哥王导的关系,就想重用他。他征求王导的意见,说:“周伯仁、戴若思等人威望很高,应当位列三司,这是毫无疑问的了。”
王导没说话,王墩又说:“就算不位列三司,也得做个尚书仆射吧?”王导还是没说话。王墩说:“如果不能用他们,就只能*了他们了。”王导依然闭嘴不语。于是王墩下令把周伯仁逮捕入狱,立即处死。
可怜周伯仁在性命攸关的一刻,因为好朋友的三缄其口,被白白地*死了。
后来,王导整理周伯仁的遗物,发现了他写给晋元帝的奏疏,里面的内容为自己极力辩解,想尽一切办法说服晋元帝赦免于他。王导才知道自己没有死,是周伯仁在舍命相救,周伯仁之所以两次对他的求救置之不理,只是不想授人以柄,他是想向晋元帝表明立场:他为王导求情,完全是出于忠心,而不是和王导的私情。可惜王导彻底的误会了他,并因自己的误会,送了至交好友的性命。
王导后悔莫及,但为时已晚,他看着那些奏章,扎心般疼痛,眼泪直流地说了一句话:“我不*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啊!”
这句话后来成了一句著名的谚语,人们常用来表达自悔之情。这个谚语的典故由来告诉我们:误会往往是致命的,人与人交往,及时有效的沟通,是多么重要的一件事啊!
作者:我方特邀作者水云初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