勾践伐吴翻译,勾践伐吴原文及翻译

首页 > 体育 > 作者:YD1662024-02-20 10:42:17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4题。

勾践十五年,谋(谋划)伐吴。谓大夫文种曰:“吾诚(确实)已说(shuì劝说)于国人,国人喜悦。而子昔日云(说)有天气(上天的气数)即来陈(陈述,禀告)之,今岂(表疑问语气,是否)有应(应验)乎?”

【注】勾践,姒姓,春秋时期越国君主(前496年-前464年),“春秋五霸”之一。公元前496年,越王勾践即位。同年,在槜(zuì)李大败吴师。越王勾践三年(公元前494年),被吴军败于夫椒(jiāo),被迫向吴求和。三年后被释放回越国,返国后重用范蠡、文种, 卧薪尝胆,使越国国力渐渐恢复起来。越王勾践十五年(公元前482年),吴王夫差兴兵参加黄池之会,为彰显武力率精锐而出。越王勾践抓住机会率兵而起,大败吴师。

文种,也作文仲,字会、少禽,一作子禽,春秋末期楚之郢人,后定居越国。春秋末期著名的谋略家。越王勾践的谋臣,和范蠡一起为勾践最终打败吴王夫差立下赫赫功劳。灭吴后,自恃功高,不听从范蠡功成身退的劝告,后为勾践所不容,最后被勾践赐死。

翻译:勾践十五年,谋划攻打吴国。勾践对大夫文种说:“我确实已经向国内的百姓解释过这件事了,百姓们都很高兴。但你从前说过,等有了上天的征兆就会立刻来告诉我,现在是否有应验了呢?”

种曰:“吴之所以强者,为(因为)有子胥。今伍子胥忠谏而死,是天气前见,亡国之征(征兆)也。愿君悉(全)心尽意,以说国人。”

【注】伍子胥忠谏而死:越王勾践在攻打吴国战败后被俘,吴王夫差派他去牧羊。越国大臣范蠡送来美女西施和郑旦侍奉吴王,还派人花重金贿赂了吴国大臣伯嚭(pǐ)。范蠡不断在吴国做小动作,伯嚭则经常向吴王夫差进谗言。当伍子胥劝谏吴王继续攻打越国时,他听信谗言,认为越国不足为患,不予理会。伍子胥不由得感慨,把自己的儿子送走,托付给别人。夫差听信谗言,相信伍子胥意图谋反,下令赐死。伍子胥愤慨夫差不相信自己,最终拔剑自尽。

亡国之征:“征”原文是“证”,怀疑是印刷错误,因为找不到“证”可以翻译为“征兆”的例子。

翻译:文种说:“吴国之所以强大,是因为有伍子胥。现在伍子胥因忠诚劝谏吴王而死,这是上天安排的运数,是吴国要灭亡的征兆啊。请您尽心竭力地去说服百姓。”

勾践伐吴翻译,勾践伐吴原文及翻译(1)

越王曰:“听孤说国人之辞: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以大国报仇,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此则寡人之罪也。寡人诚(诚恳地)更(改变)其术(策略)。

【注】其:代指自己,如王安石《游褒禅山记》:“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以大国报仇: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以大国报仇:此句有省略,应该为“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而又与大国执仇”

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以是以致的意思.“中原”是倒装句式,就是“原中”,原野中。以致使百姓的尸骨暴露在原野中.

翻译:越王说:“你先听一下我劝说国民的话:我不知道自己的力量不够用来向大国报仇,致使百姓战死而尸骨暴露在原野中。这是我的罪过啊。我一定诚恳地改变自己的策略。

于是乃葬死问伤,吊有忧,贺有喜,送往迎来,除民所害。然后卑事(侍奉)夫差,往宦士三百人于吴。

,此字始见于殷商甲骨文和金文,其古字形像一个人背着一支带着绳子的箭的样子 。古人死而不葬,只是放在荒野里用柴薪盖着,但怕禽兽要来吃,连送丧的亲友都带着弓箭前来帮助驱除。此字在古代的常用义是慰问,多指祭奠死者或对遭遇丧事的人家进行慰问。

宦士三百人于吴:应该是 三百人宦士于吴,三百多士人到吴国去服役。

翻译:于是我就埋葬战死的人,慰问受伤的人,哀悼有丧事的人,祝贺有喜事的人,欢送前往外国的人,迎接来到越国的人,消除他们面临的危害。然后我谦卑地去服侍吴王夫差,一起和我到吴国去做奴仆的人有三百个。

非孤饭不食,非夫人事不衣。七年不收(省略于)国,民家有三年之畜。

非孤饭不食,非夫人事不衣:这里的“食”“衣”很明显做谓语,是动词,翻译为吃饭,穿衣。这句话有省略,原文是“非身之所种则不食,非夫人之所织则不衣”。孤,古代帝王的自称。

畜(xù):积聚;积储。后作“蓄”。

翻译:不是用我自己种的粮食做的饭,我就不吃,不是用我夫人织的布做的衣服,我就不穿。七年里没有向国内民众收取赋税,民众每家都有三年的存粮。

勾践伐吴翻译,勾践伐吴原文及翻译(2)

今国之父兄日(每天)请(请求)于孤曰:‘昔夫差辱吾君王于(在)诸侯,长为(被)天下所耻。今越国富饶,君王节俭,请可报耻。’

翻译:现在国内的父老兄弟每天都向我请求说:‘从前夫差在诸侯面前侮辱我们的国君,使我们长久以来被天下人耻笑。现在越国已经富足,大王又节约俭省,请允许我们去报仇雪耻。’

孤辞(拒绝,推辞)之曰:‘昔者我辱也,非二三子之罪也。如寡人者,何敢劳吾国之人,以塞(报)吾之宿仇(原有的仇恨)?’

翻译:我拒绝他们说:‘从前我受到屈辱,不是诸位的罪过。像我这样的人,怎么敢劳烦我国的百姓,来报我的旧仇呢?’

父兄又复请曰:“诚四封之内尽吾君子,子报父仇,臣复君隙(怨恨),岂敢有不尽力者乎?臣请复战以除君王之宿仇 孤悦而许之。”

四封:四封,指四面疆界,指代四境之内、四方。

君子:君主的儿子。

翻译:父老兄弟又再次请求说:‘越国四境之内,都是我们国君的儿子。儿子为父亲复仇,臣子为君主报怨,哪敢有不竭尽全力的呢?请让我们再去打仗,来除掉君主的旧仇。’我高兴地答应了他们。”

种曰:“未可往也。吴王虽无伐我之心,亦虽动之以怒,不如诠其间,以知其意。”

亦虽动之以怒:亦,用于句首或句中,无义。虽:在语境中是不能的意思。动之以怒,倒装句,以怒动之,就是激怒他。

诠其间:诠,通“铨”。权衡;考虑。间,间隙,疏忽之时。

翻译:文种说:“现在还不能去(报仇)。吴王虽然没有进攻我们的念头,但也不能激怒他,不如在他疏忽的时候,摸清他的心思。”

越王曰:“孤不欲有征伐之心,国人请战者三年矣,吾不得不从民人之欲。今闻大夫种谏难。”越父兄又谏曰:“吴可伐。”

谏难:冒着危险进行规劝。

翻译:越王说:“我并不想有攻打吴国的想法,但百姓们请求作战已经三年了,我不得不顺从民众的愿望。现在却听到大夫文种竭力劝谏这件事。”越国的父老兄弟又劝告说:“可以去攻打吴国了。”

勾践伐吴翻译,勾践伐吴原文及翻译(3)

于是乃大会群臣而令之曰:“有敢谏伐吴者,罪不赦。”蠡种相谓曰:“吾谏已不合(不符合君主心意)矣,然犹听君王之令。”

翻译:于是,勾践就大会群臣,命令他们说:“如果还有敢劝阻我攻打吴国的,罪不可赦。”范蠡、文种相互说:“我们的劝说已经没有用了,然而我们还是要听从君王的命令。”

越王复召范蠡谓曰:“吴已*子胥,道谀(阿谀奉承)者众。吾国之民,又劝孤伐吴。其可伐乎?”范蠡曰:“须明年之春,然后可耳。”

翻译:越王又召见范蠡说:“吴王已经*掉了伍子胥,阿谀奉承的人很多。我国的民众又劝我讨伐吴国。可以去讨伐吗?”范蠡说:“须等到明年春天,然后才可以。”

其夏六月丙子,勾践复问,范蠡曰:“可伐矣。”以乙酉与吴战,丙戌遂虏*太子,丁亥入吴,焚姑胥台。

以:在。姚鼐《登泰山记》:“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至于泰安。”

翻译:这一年的夏季六月丙子日,勾践又问范蠡,范蠡说:“可以攻打了。”在乙酉日这一天与吴军作战,丙戌日便俘虏*死了太子友,丁亥日攻入吴国都城,放火焚烧了姑胥台。

吴告急于夫差,夫差方会诸侯于黄池,恐天下闻之,即密不令泄。已盟黄池,乃使人请成(请和,求和)于越。勾践自度未能灭,乃与吴平。

黄池会盟:前482年(夫差十四年)春,吴王北上与诸侯盟会于黄池,想称霸中原保全周室。六月丙子,越王勾践伐吴。乙酉,越兵五千人与吴兵交战。丙戌,俘获吴国太子友。丁亥,越军进入吴国。吴人向夫差报告失败的消息,吴王害怕有人泄露消息,让会盟的诸侯听到这个消息,于是怒斩七人于帐前。七月辛丑,吴王与晋定公争夺盟主之位。吴王说:“在周室宗族中我的祖先排行最大。”晋定公说:“在姬姓诸国中只有我晋国当过霸主。”晋国大夫赵鞅发怒,要攻吴王,这才让晋定公当了盟主。

翻译:吴人向夫差告急,夫差正在黄池与诸侯会盟,害怕天下人都听到这一消息,就加以保密而不泄露消息。已经在黄池订立盟约后,才派人到越国求和。勾践估计自己还无法灭掉吴国,于是与吴国讲和。

(节选自《吴越春秋•卷十》)

勾践伐吴翻译,勾践伐吴原文及翻译(4)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父兄又复请曰/诚四封之/内尽吾君子/子报父仇/臣复/君隙岂敢有不尽力者乎/臣请复战/以除君王之宿仇/

B.父兄又复请曰/诚四封之内/尽吾君子/子报父仇/臣复/君隙岂敢有不尽力者乎/臣请/复战以除君王之宿仇/

C.父兄又复请曰/诚四封之/内尽吾君子/子报父仇/臣复君隙/岂敢有不尽力者乎/臣请/复战以除君王之宿仇/

D.父兄又复请曰/诚四封之内/尽吾君子/子报父仇/臣复君隙/岂敢有不尽力者乎/臣请复战/以除君王之宿仇/

D(正确标点:父兄又复请曰:“诚四封之内,尽吾君子,子报父仇,臣复君隙,岂敢有不尽力者乎?臣请复战,以除君王之宿仇。”)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天气,意为天命、气数,文中指上天安排的运数或征兆,预示越国可以讨伐吴国。

B.“寡人诚更其术”与《六国论》中“战败而亡,诚不得已”的“诚”意思相同。

C.“吊有忧”中的“吊”指凭吊哀悼,与《陈情表》中“形影相吊”的“吊”意思不同。

D. 乙酉,文中是用天干地支记录日序,与后文“丙戌”“丁亥”是前后相连的三天。

B(前句中的“诚”意思是“诚恳地”,后句中的“诚”意思是“的确、确实”)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勾践谋划讨伐吴国,向大夫文种询问伐吴是否占据天时人和,文种认为伍子胥因忠谏而死就是有利的天时因素,并提出尽力说服国人的建议。

B.勾践勇于进行自我批评,承认自己的过错;改变治国策略,对内关心民众疾苦,消除他们面临的危害,对外自居卑位,去侍奉吴王夫差。

C.文种反对勾践攻打吴国,主张选择恰当的时机,趁吴国疏忽大意时摸清其想法,不能主动去激怒吴国,但是勾践从民心角度表达了不同看法。

D.在伐吴问题上,范蠡虽然与勾践观点不同,但还是决定服从国君的命令;勾践两次就伐吴一事向范蠡征求意见,第二次时范蠡顺势予以认可。

A(“是否占据天时人和”错误,勾践向文种询问时,认为自己已经占据了人和的优势,只是询问是否有天时的条件)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昔夫差辱吾君王于诸侯,长为天下所耻。

(2)如寡人者,何敢劳吾国之人,以塞吾之宿仇?

14.勾践为什么三次提到越国百姓向其请求伐吴?(3分)

①表明伐吴是民心所向,自己必须听从民意;②百姓反复请战,已为伐吴做好充分准备;③士气高昂,伐吴一定会取得胜利。(共3分,每点1分。意思答对即可)

勾践伐吴翻译,勾践伐吴原文及翻译(5)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