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洛邑的祭祀遗址
但是这种分封并不是平白无故的,这中间是有着义务关系存在的,就好比古代的地主分配给农民种田,当然是有条件的,条件就是需要交给地主贡税,而诸侯国对于周王室的义务,主要有两点,那就是纳贡和助征。
1.我们先来说说纳贡。
成王在丰,使召公复营洛邑,如武王之意,周公复卜申视,卒营筑,居九鼎焉,曰:“此天下之中,四方入贡道里均。”——《史记·周本纪》
这句话的意思是,周成王在丰邑的时候,就派召公建造洛邑,这是周武王的遗愿,经过周公卜问勘察,终于动工营建,并且将象征王权的九鼎安放在洛邑城内,并且说:这里是天下的中央,四方进贡,路程远近相似。
从这句话,我们可以得出周王室在洛邑建城,就是看中此地是天下的中心,而这样天下诸侯来进贡的时候,不会因为路途远近而产生意见,进一步指出了诸侯向周王室纳贡,是最基本的义务。
2.我们再来说说助征。
封建亲戚,以蕃屏周。——《左传·僖公二十四年》
从这句话,我们可以看出,周王室大规模的分封诸侯,其目的是为了让这些诸侯充当周朝的屏障,帮助周王室镇守疆土,一旦有了外部敌人的入侵,那么这些诸侯国就是周王室的第一道防线,而如果周王室想要对外进行战争时,这些诸侯也要尽自己的一份力量,出兵帮助周王室对外进行作战。
古代烽火台遗址
《史记·周本纪》记载:幽王为烽燧大鼓,有寇至则举烽火,诸侯悉至,至而无寇,襃姒乃大笑,幽王说之,为数举烽火,其後不信,诸侯益亦不至。
这是周幽王烽火戏诸侯的故事出处,至于其真实性,我们暂且不论,但是从这句话,我们亦能看出,周王室有了威胁,周王室发出号召之后,天下诸侯必须来勤王,所以诸侯国还有拱卫周王室的义务。
3.周王室和诸侯国之间义务关系的转移。
五霸者,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宋襄公、楚庄王也。——《史记索隐》
到了春秋时期,周王室的权威不断受到强大诸侯的挑战,而相继出现的春秋五霸(上述引用则是春秋五霸的名称,而《荀子·王霸》中曰,五霸为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和越王勾践,五霸人名不是本篇要谈论的重点,暂不论),实际上充当了周天子的角色。
这也就导致了,原本周王室和诸侯之间的义务关系,实际上已经转为了霸主和诸侯之间义务关系,霸主作为体系稳定的维护者,为周围的附庸国提供了庇护,那么这些诸侯国也必须向霸主提供纳贡和助征的义务。
春秋霸主齐桓公
从本质上将,春秋时期诸侯国对于周王室的义务关系,已经名存实亡,而之后这种情况则愈演愈烈,不过这时期的霸主为了维护自己的霸权,他们还会打着“尊王”旗号,所以也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周王室的权威,这则是义务关系转移下,周王室的“意外”收获了。
战国时期周王室地位的变化。万乘之国七,千乘之国五,敌侔争权,盖为战国,贪饕无耻,竞进无厌,国异政教,各自制断,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力功争强,胜者为右。——《战国策·序》
从刘向为《战国策》作的序中,我们可以得知,战国时期的诸侯国,已各自为政,诸侯在诸侯国中的地位,已经充当了各自诸侯国内部的“周天子”。
当然,他们也在各自的诸侯国中享有原本“周天子”才能享有的权力,在这层意识的驱动下,原本周王室和诸侯国之间的义务关系,早已荡然无存,他们不再充当周王室的“护卫”,更不会履行周王室分封诸侯时,定下的义务。
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器
也就是说到了战国时代,诸侯国已经成为了独立的脱离地方行政单位性质的主权国家,而春秋时期被周王室分封的诸侯国依然并不具备独立主权国家的要素,而属于分封制下的地方行政单位。
这也就是说,春秋时期周王室的地位虽然不断被霸主挑战,但是名义上这些霸主还是隶属于周王室的管辖,而霸主也利用自己的威势,巩固周天子的权威,在战国时代,强大的诸侯国已经和周王室不在具备从属关系,反正是一种“平级”的存在了。
楚庄王问鼎和秦武王举鼎。周朝时期洛阳的“九鼎”,象征着天子的权威和地位,那是不容被觊觎的,但是在春秋和战国时期,周王室的“九鼎”似乎成为了诸侯国们最为心仪的“宝贝”,其中最为著名的两件事就是楚庄王问鼎和秦武王举鼎,而我们从这两件类似的事情上也能看出周王室在春秋和战国时期地位的不同。
《左传·宣公三年》记载:楚子伐陆浑之戎,遂至于洛,观兵于周疆,定王使王孙满劳楚子,楚子问鼎之大小轻重焉,这是楚王问鼎的故事,但是却被王孙满一句“在德不在鼎”给顶了回去,楚庄王自知理亏,只能悻悻地以“子无九鼎,楚国折钩之喙,足以为九鼎”找回面子。
这亦说明了楚庄王在春秋时期,虽强大一时,但并不敢完全无视周王室的存在,这也进一步表示春秋时期,周王室虽然衰落,但余威仍在。
《史记·秦本纪》记载:(秦武)王与孟说举鼎,绝膑,这里秦武王举的鼎依然还是象征周王室权力的“九鼎”,不过可惜的是,秦武王却在这次举鼎的过程中,发生了意外,绝膑身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