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辉堂及堂前草坪上的旦猫。 上图摄影/一湖秋色、下图摄影/师源隆
复旦人,不仅立足上海本地。老校长李登辉曾培养出竺可桢等26位弟子,后来均担任大学校长,让复旦成为“大学校长的摇篮”;顾颉刚、谭其骧、邹逸麟、葛剑雄等一代代学人薪火相传,在复旦创立了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人才遍布全国各地;复旦新闻学院是中国历史最悠久的新闻教育机构;苏步青、谷超豪等科学家的不断努力,则奠定了复旦在基础学科的地位。
今天的复旦仍在学术理念上不断探索求新,QS世界学科排名里的五大学科门类,都可进世界百强之列。被复旦学子冠以“哲学王子”之名的王德峰教授,便在他《学术与人生》的演讲中说:“学术能够为人类进步作贡献,前提就是与社会的利益体系保持足够的距离。”这种对纯粹真理的尊重,以及对看似无产出的研究的包容,使得复旦“文武双全”。
▲ 远看光华楼与光华楼前的樱花。 摄影/一湖秋色
这使得“学在复旦”精彩纷呈,正可以呼应“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的校训。复旦实行学院制,下设志德、腾飞、克卿、任重、希德五大贯彻本科的住宿书院,均以复旦历史上的校长名字命名,也是颇为风雅。许多复旦大类招生的专业学生总是调侃,自己前两年修的是“通识教育专业”。
如果一位医学生没能在搬到枫林校区前修完英语和政治课,那他就免不了要乘坐校车往返于两三个校区,在中环路的早晚高峰上补觉或是背书了。虽然如此,这种“校区交流靠选课”的做法,以及课上频繁的小组作业,都让复旦人多多少少能在四(或五)年里交到几个不同专业的朋友、体会到不同学科思路之间的碰撞,这无疑是一所综合性大学才能提供的宝贵体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