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同学会拿出拼音本、图画本,有的孩子把铅笔盒和语文课本都放在课桌上,还有的孩子,翻了10分钟书包,也没找到听写本。语文课堂上的小问题,看起来很简单,但是如果没有训练,孩子无法在指令信息的提取上去抓住重点,就会导致,课堂听讲效率低,学习习惯不好,没有时间概念,对重复类指令没有关注,无法按照老师和家长的要求学习,在阶段性行为能力的考评中逐渐落后。于是就会产生家长这样的困惑:看别人家的孩子,写作业不用人操心,生活自理能力强,还会自己整理书包和作业,就是“天使孩子”,我们家孩子就做不到这一点。所以,这个现象背后的同一类家长就是没有关注孩子的能力培养。
2、“喂饭”式教育不可取
我们不少看似很关注孩子学习的家长,其实都陷入了“喂饭”式教育的误区。也就是把学习的过程都梳理好了,摆在孩子面前。就像是我们吃饭的时候,帮孩子把菜、鱼、肉都挑好了,再给孩子安排上汤、水果、牛奶,一顿荤素搭配,希望孩子在一段时间内就吃掉。与其说是帮孩子规避了学习的风险,被鱼刺卡住、啃鸡腿塞牙的麻烦事,不如说“喂饭”教育让孩子丢失了探索的乐趣和体验失败的过程。
其实,越是在生活中,自理能力偏弱的孩子,在学习上的表现也会相对偏弱。吃饭不好好吃,磨磨蹭蹭的孩子,写作业也是各种问题,拖拖拉拉,专注度很低。也许有强势的家长,能帮孩子理清生活和学习上的程序,督促孩子照着指令去完成,但孩子没有学习的主动性和统筹规划的能力,他们背后的“善于喂饭”的家长,其实都是同一类人,总怕孩子做不好,总以为是对孩子好,其实是害了孩子。
3、相信孩子,家长早点放手
在小学阶段,尤其是低年级阶段,除了认字、阅读等语文学习能力,更多的是行为能力,包括自信、人际交往、独立处理一些生活事务的能力。比如有的学生,他们在表达能力上的欠缺会直接影响语文学习,不想吃饭、不想写作业的时候,家长没有给孩子一个表达的通道,孩子不能说出,为什么不想吃饭、为什么不想写作业,原因是被家长控制的。就是因为不听话、懒惰,这样的标签一旦贴在孩子身上,表达这个能力就更难培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