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被他打的狠了些,头昏脑胀,半天缓不过神来,她扶着头,晃了晃神,手上摸到了血时,这才赶紧跑到浴室去照镜子。
她的头发被揪地散落下来,像个炸了毛的鸡,脸上也火辣辣的,红手印像是刻在了脸上,半天消不下去,嘴角也流出殷红的血来。
父亲当时气极了,打了她很久,折磨这张脸还不够,张爱玲小小的身板竟被父亲恶狠狠地推倒在地,一顿拳打脚踢,打得她泣不成声,抱头求饶这才作罢。
后来张爱玲生病得了痢疾,父亲竟也狠心不给爱玲医治。
足足拖了半年的时间,张爱玲眼看就要一命呜呼了,后来是仆人劝告,不要背上“恶父”的罪名,父亲这才同意给爱玲治一治病。
远离母亲——积攒了足够的失望不幸的童年往往是许多作家成长的催化剂和动力源。
张爱玲恰巧是这样一位从童年的不幸中成长起来的作家,因为缺乏足够的爱,她的一生仿佛都笼罩在一层阴影之中,她渴求爱,追寻爱。
在张爱玲成长的关键时期,她并未从父亲那个家里得到关爱与同情,父女关系十分紧张。
在张爱玲病情加重的时候,父亲甚至一度不带她看病,任其病情恶化,于是张爱玲一心逃出那个冰冷的家,她来到了母亲的身边,期望得到渴望已久的爱。
生母得知张爱玲要投奔自己,便悄悄给她送话,一旦离开了现在的家,大小姐锦衣玉食的生活便再也回不去了,从此少不了物质缺乏的困窘。
即便如此,张爱玲还是投奔了母亲。
因为很小的时候,母亲便离开了孩子们前往法国生活,张爱玲和母亲真正相处的时间十分短暂,再加之黄逸梵生性冷淡漠,母女二人的情感连接也并不强。
即使是母女俩上街,偶尔拉拉手这样的平常小事,都让张爱玲有一种生疏感和神秘感。
父亲对张爱玲的教育是旧式的私塾教育,不过值得一提的是他发现了女儿的写作才能,并且对此极力赞赏的,抱以极大的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