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茶法促进了开封城内的"斗茶"风气,宋徽宗就爱纠集群臣一起斗茶。"斗茶"有点像今天人们在街头巷尾下象棋,过往行人可以驻足观看,品评一下谁的技艺高超,谁的茶咬盏咬得好。
下面这幅是刘松年的《茗园赌市图》,图中茶贩斗茶,有人在注水点茶,有人在举杯品茗;右边挑茶的人,专卖"上等江茶";旁有还有一女子,拎着汤壶、领着孩子,边走边看。这应该是宋代街头茶市的真实写照——
在中国古代社会文化最繁荣的这两个时代,人们用诗意的创造、温润的笔墨,留下了关于茶的丰厚遗产。
总有一个感受,唐人和宋人似乎并不注重茶味,他们的诗词更多描写煎茶、点茶的过程。他们去观察,然后生出奇幻、浪漫的想像。想像煮沸的水如风云变幻,会翻滚出洁白的浪花;想像沸水击打容器的声音,像自然界的松风涧水;想像那搅拌出的泡沫,如云如雪如玉。
可元明以后,散茶渐渐代替茶饼,不用再碾末。到明代中期,国人已渐渐习惯冲泡的喝茶方法,茶不再古典、浪漫,以写实地状态进入到日常生活。
快节奏的生活里,我们的茶心可能与唐人和宋人不同了。但今天的中国人,仍然喜爱泡茶、喝茶,并且跟对待其它任何饮品都不一样。我们依然会选一个古色古香的茶案、一套精致的茶具,不会用普通的碗和杯;即便是最简化的,也得有茶壶、茶碗,也得放下电脑、手机,拿起书或者报纸,似乎只有这样才合适。
今天的中国人还如此爱茶,到底是从古人那里继承了些什么呢?不是他们的茶艺和茶心,会是什么呢?
唐代诗僧皎然,将品茶分为三个层次:"一饮涤昏寐,情来朗爽满天地。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饮茶歌诮崔石使君》)
"茶道"一词由此而来。这里的"茶道"不是煮茶之道,而是品茶的人生之道。从选茶、泡茶、饮茶,这一些列的过程如果细细参味,都能得出一些人生的道理,这"茶道"是古今相通的——
买茶,我们会买一两,不是一斤。因为只有一两时,才会细细捏一小撮,慢慢品尝,方显出"物以稀为贵";
泡茶,不是泡一次就倒掉,而是反复冲泡。一次太浓,味苦、尝不出香味儿;太多次茶香又会变淡。但到底冲几次的茶才是最香的?这就得因人而异,由自己慢慢品味。人生也是如此,在杯中三起三落、浮沉难料,甘苦都经历了,才不枉此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