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石问路出自哪里,投石来问路说的是什么

首页 > 文化 > 作者:YD1662023-04-25 07:31:41

郑燮 墨兰 故宫博物院藏

大多数人走不出读书为官的俗套,有人一辈子沉浮在这约定俗成的窠臼里郁郁不得志,而不知跳脱出来换一种人生。郑板桥终于在61岁那年清醒过来,不念仕途,解去精神枷锁,回到自己熟悉的领域,使得绘画技艺日渐纯熟,以至日后有了一个著名的郑板桥。

他这一步走得清醒,也白白把前半生浪掷。人为何到了花甲之年才能想通悟透?使得赫赫有名的“扬州八怪”,终于有了郑板桥的一席之地。其中五怪,皆擅画梅花——因为当时扬州城内盐商云集,富可敌国,人富了以后精神空虚,想必会趋风迎雅,且喜好以梅自况,买一些挂在厅堂明志,所以,梅花图在当时的扬州特别畅销。郑板桥却独辟蹊径,专攻竹、兰、石。他一生都在画这三样东西,不知倦意。

投石问路出自哪里,投石来问路说的是什么(5)

郑燮 甘谷菊泉 189.6cm×49.5cm 南京博物院藏

他笔下的竹,苍老的、鲜嫩的、雨后的、月下的、经霜的、风吹的……不一而足。“非唯我爱竹石,即竹石亦爱我也”。可见,他对自然造化的用情之深。他一直主张以“造物为师”,在自然中发现奇景。他给堂侄写信,教他画竹诀窍,现在来看那些信,堪比出色的美术评论。

我尤爱他的兰花图,一两丛,在偌大的宣纸上吐香,寡瘦幽微,旁边是密密麻麻的小楷,仔细读、认真辨,好比一篇百字小品,言简意赅,其意无穷——美食家从一只鱼头里看见江山,我通过郑板桥的小楷行书,同样可以望见人生,清淡、恬然、自足、祥和,自己成全自己。

投石问路出自哪里,投石来问路说的是什么(6)

郑燮 七言联 121cm×26.5cm 安徽省博物馆藏

不看作画年代,也明白这是老郑的晚年作品。他早年的兰花图,微微用力了些,把一种不与世俗为伍的架势拉得过于满了,像一张弓,不那么松弛,射出的箭有力量,但目标太过明确,反而是不大好的。早年,郑板桥的兰都在悬崖绝壁处,看他的题兰诗写得何等绝然:

身在千山顶上头,突岩深缝妙香稠。

非无脚下浮云闹,来不相知去不留。

投石问路出自哪里,投石来问路说的是什么(7)

投石问路出自哪里,投石来问路说的是什么(8)

上一页12345下一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