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石问路出自哪里,投石来问路说的是什么

首页 > 文化 > 作者:YD1662023-04-25 07:31:41

郑燮 华峰三祝图 167.7cm×92.7cm 中国历史博物馆藏

连浮云的喧闹,都不予理睬;浮云走了,更不挽留。这个时候的郑板桥尚未寻到灵魂的安枕,一直处于突围的状态,心弦绷得紧。等到61岁回到家乡以后,整个人放松下来。一颗心放下来,稍微弹一下,便奔上了更高的台阶。所以,我非常理解他晚年的那些兰花图,终于自悬崖绝壁处回到了他的庭院,好好地养在瓦盆,一样的幽香争芬。

人生就像双臂,一开始总是往外扩张的,慢慢地,等到一切通透,才又想起收回来,拢住自己,最后双手合十,微闭双眼,有了感恩——你该知道佛教里观音行于莲花之上、双手合十的时候,多么安详。

投石问路出自哪里,投石来问路说的是什么(9)

郑燮 节录怀素自叙诗 180.9cm×107cm 扬州博物馆藏

郑板桥的画好,众所周知,他的书法同样了得。以怀素和黄庭坚为师,他曾以临摩二位的法帖为乐事。从郑板桥的书法里,我同样可以看得见烟云——是兼顾了怀素的狂草逸态,和黄庭坚的气势开张的一种独创的笔法。在中国古代,历来视书画同源。前人的绘画,一般都在书法里汲取灵感。

中国的方块字大多为象形文字,一撇一捺里尽显形态。但到了郑板桥这里,他的书法往往从绘画里寻找灵感,最明显的例子,是他写的“也”字,乍看去,仿佛是他画里的兰,运笔气势如兰一样秀气端庄。

投石问路出自哪里,投石来问路说的是什么(10)

郑燮 墨竹 128.8cm×68.5cm 浙江省博物馆藏

郑板桥虽没留下什么大部头的专业美术理论,但我看他给堂侄有限的几封家信,早已胜过了晦涩艰深的美术评论,甚至简直可当写作教材看。譬如,他教堂侄画竹,先画几竿竹竿,这样大框架打好,然后再慢慢描叶,风起时,叶要有起伏态,霜叶为润,雨叶滞重……艺术大抵是相通的,写作同样如此,先把大的架构搞好,然后再补充细节。他那种对于竹叶四时变化观察的认真仔细难与匹敌。一个只有对竹爱到极点的人,才会舍得花去一生的时光去描绘。

投石问路出自哪里,投石来问路说的是什么(11)

郑燮 五言诗 141cm×71.7cm 辽宁省博物馆藏

中国的文人雅士,历来喜好梅兰竹菊,且以四君子自喻,作为四君子中的竹,因为有了一个郑板桥,得以在宣纸上风云万千、自喜迭宕、历久醇香——是真的,看郑板桥不同时期的竹图,我仿佛可以闻得见香味来。他极少画菊,其中有一幅竹、兰、菊图,那样的菊,明显稍逊一筹,跟他擅长的竹、兰拥挤在一起,失了风韵之态。郑板桥的墨竹是相当有态的,疏淡有节、苍老横斜、绿荫匝地。

投石问路出自哪里,投石来问路说的是什么(12)

上一页12345下一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