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十三 支石
两块支石下面形成空间,像一个通道可通行,当地人称这架支石为“过街楼”。
第二处位于第一处上方(北部)海拔423米、北纬33°24′0″、东经113°2′35″之处,一架巨石耸立在山梁的正脊。这座支石由三块巨石组成,两块相距6米,呈南北平行卧于坡面上,凸出地面高度不足两米,两块巨石从两侧托起上面的一块高9.2米的巨石,底部中空成洞穴。这块巨石中部宽8.7米,下部4.3米,型如鸡蛋(见图十四)。
图十四 支石
第三处位于灵山主峰西边(属拐河镇石门村王庄组)。顺灵山主峰延伸的一道山梁半腰海拔329米、北纬33°24′46″、东经113°2′25″之处,一块圆形巨石被下面的支石架起。圆形巨石高5.4米,腰部南北宽9.4米、东西宽9米。支石从巨石的底部西边、西南边、西北边半包围地支起它。下边的支石总长17米、高2.9米、厚3米,中间有断裂缝,西边上部磨刻五个凸起的疙瘩,每个疙瘩高20厘米,呈圆形,直径30厘米。圆形疙瘩表示什么意图,有待破解(见图十五)。
图十五 支石(传说为二郎神担山时丢弃的小山变成的石头)
第四处位于第三处支石下方(西边)约80米的沟底处,和第三处支石大小高低基本相同,被支起的巨石高5.6米,类圆形,直径有7米,很远就能看到。当地村民介绍两个大圆石是有神话传说的——二郎神奉玉皇大帝的圣旨来到人间,将阻碍交通的山担到偏僻地方为人们开辟道路。这一天,二郎神将灵山北部两座小山担到灵山南边,在翻越灵山西部的一道山梁时扁担断裂,两座小山滚落,一座落在山梁腰处,一座滚到沟底,变成如今的圆形巨石。山梁腰部有一块长约80米、宽约7米的条状岩石如扁担状,传说就是二郎神丢弃的断扁担。
灵山东南海拔490米的断崖处,高高悬着两块摞摞石,下石是一块巨石,又宽,又高,位于断崖峭壁之上,似自然之石,摞石为移来之石。位于悬崖峭壁之地,我们无法测量摞摞石的大小,只能借无人机拍的照片观察它的形态(见图十六)。
图十六 悬石(悬在悬崖峭壁上的石头)
灵山主峰西边约50米处,两块叠压的摞摞石离几公里远就看得一清二楚。(因海拔600米左右,没有攀登考察。)
七、远古人类居住的洞穴遗址
远古人类,居住环境是很艰难的,关于远古人类的住所,《孟子·滕文公》记载:“下者为巢,上者为营窟(洞穴)。”《韩非子·五蠹》:“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多,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古人防雨雪、冷暖,还要防禽兽、虫蛇,把居住当成生存大事。一部分人构木为巢,就是在大树上建鸟巢一样的住房,另一部分人找洞穴、挖洞穴而居。灵山是远古人类主要聚集地,树上建巢因年代久远是无法保存的,但洞穴能保存下来。考察灵山,发现了多处巨石挤压而形成的石洞,有些洞内石壁上还磨刻有符号,这是人类远古时期居住地遗址。现选几处主要的介绍如下:
第一处位于灵山主峰西(属拐河镇石门村王庄组)一道山梁下方,海拔266.1米、北纬33°24′59″、东经113°2′18″处,一块长约30米的巨石由南向北顺坡而卧,高5.2米、宽6.5米,北端与一块长7米,宽3.4米的巨石相挤压,形成长7.7米、最宽处4.5米、高1.4米的空间,东西两边是洞口。东边洞口上部,巨石从上到下,被打磨修饰平整,很有气派;西边洞口有多块方石,可能是用来封洞口的。洞上方,巨石顶端磨刻成平面,平面上磨刻圆形爻窝排列记事符号,共3组。这是一处典型的人工形成的居住洞穴(见图十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