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洞的意思,狼窟的意思

首页 > 文化 > 作者:YD1662023-04-26 09:31:29

图十七 王庄洞穴外景

第二处位于灵山主峰北部(属独树镇戴岗村张庙组)山梁下方,海拔312米、北纬33°24′29″、东经113°2′49″之处。多块巨石相挤,中间一块为棚石,长5.8米、宽4.2米、厚2.4米,下面有4块较小的岩石将上方棚石支起。棚石下形成洞穴,深3.1米、宽2.8米、内高1.3米,洞口有两处,东边一处,西南一处。顺西南口入内,发现洞壁磨刻一个甲骨文“旦”字符号,应是居住在这里的远古人类磨刻的(见图十八)。

狼洞的意思,狼窟的意思(9)

图十八 洞穴

第三处位于灵山主峰正东(属独树镇戴岗村)、单头蛇上方西边约20米处。一块长10余米、宽2.2米、厚1.8米的巨型卧石被下面一块长4.3米、宽3.2米、高3.6米的巨石支起,下方形成洞穴,长6.3米、宽2.2米,洞内最高处1.8米。东西各有个洞口,东边洞口被方石封住。考察时,从西边洞口入,发现洞穴地面平整,顶部呈半圆形,北部石壁齐整,显然是打磨而成。这也是远古人类居住的洞穴。

第四处位于灵山主峰东南(属独树镇烟庄村田庄组)下方海拔362.5米、北纬33°23′53″、东经113°2′36″处。一块长9.2米、厚4.8米的巨石,被下边两块卧石棚起,巨石下方形成洞穴,洞穴南北长3米、宽2.2米、高1.2米,下边有些沙土淤塞。是一处远古人类居住的洞穴。

第五处位于灵山主峰西边(属拐河镇石门村王庄组)海拔329米处。上文介绍的二郎神担山扔下的大支石,下面是一处洞穴,因上压石靠在下支石上,形成三角形状的洞穴。洞内底部有淤沙,洞长7.6米、宽2米、高1.1米。此洞符合远古人类居住的特征。

第六处位于灵山主峰东南方(独树镇烟庄村田庄组北部)山梁正脊,和一龟形石相挨,海拔443米。有一石棚,下面形成空间,上巨石呈四方形,厚3.5米、南北长3.5米、东西长3.6米。上巨石下边,东西两块高出坡面的卧石支撑着上巨石,形成石棚,石棚下面形成洞穴,洞口朝北。洞穴内,南北、东西各2.2米,因泥沙淤塞,现洞穴内高度1.2米。

第七处是上文介绍的“过街楼”下方形成的三角形空间。空间南北宽2.1米、东西长3.1米。据村民讲,民国期间,还有穷人居住,现在放羊、放牛的人经常在此休息。推断,远古人类在洞内应该放有石块堆垒、堵塞,以适应居住。

第八处位于灵山主峰正北(属拐河镇石门村)两道山梁相夹的山谷中。这条山谷当地人称为狼洞沟,沟底是一道小溪。在海拔360米、小溪东边山梁的下方,巨石林立,小溪上方15米处,多架巨石相支,形成洞穴,呈东西方向,出口朝南,东西长4米、宽2.1米、最高处1.6米。据一放羊村民讲,过去因发现有野狼居住此洞,所以当地人称之为“狼洞”,并将狼洞下方的沟,称为“狼洞沟”。经考察,我们认为此洞附近有圆形爻窝符号存在,应是古人居住之地。

这些岩洞是借用天然岩石之形态加工而成。大自然鬼斧神工,洞穴的产生从地质学上分析,其一是地壳运动的沉降作用,地面凸起或凹陷使一些大型岩石滚落、挤压,形成洞穴;其二是水流或冰川侵噬岩石形成大小不一的洞。灵山的洞穴都不是很大,基本是巨石滚落相互挤压、依靠而形成的。远古人类在生产工具十分落后的状态下,利用天然形成的巨石空隙,打磨修饰、堵塞石缝,作为避风遮雨住宿之地。这些地方简单、狭小,但解决了原始人类居住的需求,是大自然恩赐给远古人类的天然住地。

八、人工建造的石屋

灵山还有磨刻建造的石屋。灵山东北方向、张爷庙所在山梁的东部(属独树镇戴岗村张庙组),海拔248米之处建造了一座石屋。这是一块完整的巨石,高5米、南北长8.5米、东西宽8米。石屋从南部开门,门高1.9米、宽1.2米,也是从南门开挖,逐渐深入。全洞南北深4.8米、东西宽2.4米、高2米(见图十九)。洞的上方,四壁打磨得平整,洞内净面积11.52平方米。西侧洞壁上磨刻有一幅太阳“O”形、月亮“☽”形的图案(见图二十)。石屋顶部,有多幅磨刻的圆形爻窝排列符号图案,非常清晰完好。还有一幅圆盘状的日晷图案。

狼洞的意思,狼窟的意思(10)

图十九 石屋

这座石屋完全是磨刻而成。坚硬的巨石,是用什么方法凿开的,没有答案。在没有金属的时代,艰难程度可想而知,工程耗费的人力、物力是无法计算的。这座石屋在远古时代是非常恢宏气派的,只有族群最高统治者才有能力组织实施,因此应是一位“王”级人物所建,也是“王”级人物的住室。那么这位“王”是谁呢?把信仰“蛇”“蛙”的伏羲、女娲族联系起来,那么石屋应是当时首领伏羲氏、女娲的住室。从南阳发现的多块女娲捧月亮、伏羲捧太阳的汉画像石,可以联想石屋内的太阳、月亮图案,很可能指的是伏羲、女娲。

狼洞的意思,狼窟的意思(11)

图二十 石屋内月亮形图案

九、伏羲女娲在灵山的推断

笔者认为,距今八千年到一万年左右的圣贤、三皇之首伏羲氏、女娲就生活在灵山,这是结合古书典籍记载和灵山发现的蛇、蛙、龟等岩石文化而得出的结论。万事万物皆有根,伏羲是中华民族之根,中国文化之根,根的诞生地在灵山。

古*载、口史相传,伏羲生于成纪,都于宛丘,相传为风姓,又名宓羲,疱牺,亦称牺皇羲。《史记》中称伏牺,亦有青帝一说。是“百王之首”“五帝之尊”,是古中原、东夷、西戎、南蛮、北狄五方之民的共同祖先。在中原大地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始祖。伏羲结束了中国百万年的母系社会,开创了父系社会;结束了游牧生活,开辟了定居时代;出现了部落,结束了杂婚、群居,开辟了一夫一妻的对偶婚文明。以龙纪官,建立了第一个原始政权。《易系辞下》载:“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又教民结绳,以作网罟,捕鱼猎兽,嫁娶以俪皮为礼,又创制琴瑟。

全国各地都有伏羲和女娲兄妹结为夫妻繁衍人类的说法,也都有传说是伏羲女娲活动、生活的地方,但拿出真凭实据的少之又少。历史太遥远了,远古没有文字,更没有文字记载,历史老人不会说话,我们主要从发现的远古遗址遗迹中去判断。

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没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即口耳相传的古史传说时代。一部分是周代以后文字记载的“信史”。口史传说、信史记载同样是历史。三皇五帝是远古时“口史”中流传下来的历史,近代考古出土的很多文物充分证明三皇五帝时代是真实存在的史实。灵山岩石上磨刻的“蛇”图腾、“蛙”图腾、“龟”图腾,是谁的历史呢?又是谁的信仰呢?这需要“从根扒起”。

南阳区域流传许多关于伏羲、女娲的神话故事。如伏羲身穿树叶、头上长角;伏羲女娲滚磨盘石下山兄妹成亲;女娲用黄土造人,七彩石补天等等。很多地方还建有女娲庙、三皇庙,祭祀女娲神、伏羲爷。汉代的画像石南阳出土最多,其中有部分画像石刻画的是伏羲、女娲蛇身人首纠缠在一起的画像。1988年7月,南阳市西郊麒麟岗发掘一座汉代画像石墓,墓顶盖上雕刻有伏羲、女娲蛇身人首画像;南阳市紫山朱王桥、东关石化二厂、卧龙区英庄等地发掘出土的汉画像石上也刻有伏羲、女娲蛇身人首画像,并有女娲捧月、伏羲捧日的画像。可见伏羲、女娲是华夏文明的开辟者、拓荒者、创始者,南阳是他们重要的生存活动之地。

传说和典籍记载,伏羲居“宛丘”,伏羲氏是中国人祖。但因历史太过久远,“宛丘”在哪,自古争议很大。作者认为,南阳在远古时期就称“宛”,宋代历史学家罗泌《国史·国名纪·巳》记载“三皇之世,宛:即郁郁华国”。意思是说,人类祖先还在洪荒世界艰辛开拓的时候,现在的南阳境内有一个部落称“宛”,郁郁葱葱,林壑优美,称为华国。可见南阳称宛历史非常久远。宛丘,什么叫丘,字典上解释丘即“小土山”,连绵成片的小土山叫丘陵。在南阳浅山丘陵的岩石上有大量三皇五帝时期的文化遗存,可以证明“宛丘”就是南阳区域的丘陵,平原地区是不具备“丘”的条件的,“伏羲居宛丘”,说的就是伏羲生活在宛地丘陵之上。

再从典籍中找一找。战国时代,楚国大夫屈原被流放在外,他看到一座纪念祖先的庙内有伏羲、女娲“人首蛇身”的壁画,发出了“登立为帝,孰道尚之?女娲有体,孰执匠之。”的感慨。《列子》中记载:“庖牺氏、女娲氏、神农氏、夏后氏,蛇身人面,牛首虎鼻,此有非人之状,而有大圣之德。”春秋战国的典籍记载了伏羲女娲是蛇信仰。秦汉以后,文献记载伏羲女娲是蛇信仰的就更为广泛。东汉文学家王延寿诗中写到:“伏羲鳞身,女娲蛇躯。鸿荒朴略,厥状雎盯。”三国时期,曹植有诗写伏羲、女娲,“或云二皇,人首蛇形。神化七十,何德之灵。”西晋《帝王世纪》、唐代《史记·三皇本纪》,“太昊庖牺氏,风姓,代燧人氏继天而王。母日华胥,履大人迹于雷泽而生疱牺于成纪,蛇身人首有圣德。”“女娲氏代立,亦风姓,蛇身人首。”还有很多关于伏羲、女娲的蛇信仰散记在历史的典籍中,这些记载给我们研究灵山图腾提供了一个历史的深层空间。口耳相传的“口史”和文字记载的“信史”,都指向是伏羲、女娲时代以“蛇”“蛙”“龟”为图腾。

灵山不仅有多尊蛇图腾雕像、蛙的图腾雕像、龟的图腾雕像,还有龟、蛇连体图腾雕像(前文已介绍)、蛇蛙并立的图腾雕像,更有专门祭祀“蛇”“蛙”的巨石祭场。这些足以说明,远古时期灵山居住之王,就是伏羲、女娲。

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的《洛阳七千年》上册第22页记载:“南阳淅川坑南文化可能是大地湾文化及贾湖文化、裴李岗文化的部分源头”。第42页记载:“考古发现,大约在一万年前,南阳盆地淅川一带的先民,他们和漯河贾湖先民有比较密切的关系,属于不同支系,他们的后代一支沿西汉水而进,一支穿越秦岭沿渭水西进,大约在8000-7000年之间形成了大地湾文化”。在对方城灵山考察之后,我们可以说早在一万年前,伏羲、女娲文化已经在南阳产生了,伏羲、女娲的后人从南阳到达了甘肃的大地湾,把这种文化也带到了大地湾;甘肃天水市卦台山上的太极图、日晷、龙图腾等文化现象在南阳的南召、方城等地更早出现,并被我们一一找到。

2020年,以白振国为首的中国先秦史学会与古文明保护研究中心,在南召县石门乡石柱寺山,寻找到石龛内的远古时期的“三皇”(天皇、地皇、人皇)雕像,作者以《远古石刻的“三皇”》为题撰写研究性文章刊发于河南日报(2020年10月28日)。文化学者白振国先生、郭起华先生按语写到:“南阳岩石文的发现、试读,南阳黄山考古的发掘展示,都在证实着:远古石刻的‘三皇’,存在于神农之前,卓立于神农之上,超然于神农之外的远古信仰”。灵山新发现验证了两人的判断。

发现灵山远古的蛇图腾、蛙图腾、龟图腾,说明远古时期居住在此的首领信仰的就是蛇、蛙、龟。蛇图腾之族以伏羲为首领,蛙图腾之族以女娲为首领;伏羲、女娲成为夫妻,结为一体,“蛇”“蛙”就成为统一的图腾,后演变为“蛇”图腾,再演变为“龙”图腾。灵山上的“蛇”“蛙”“龟”图腾等岩石文化,正是伏羲、女娲时代留下的,其制作者指向伏羲、女娲;典籍记载的伏羲、女娲信仰蛇、蛙、龟是真实的。灵山岩石上留下了至今未泯灭的清晰的文化痕迹,对灵山“蛇”“蛙”“龟”等图腾的考察,印证中华文化之祖、三皇之首伏羲、女娲居住在灵山,生活在灵山,中华民族文化之根主要发源于灵山。

本文记述了灵山上的部分远古遗迹。探寻研究灵山远古文明还在路上。灵山岩石文化内容丰富,保存完好,是一座远古岩石文化的展览馆,为研究中华文明的起源及伏羲、女娲的活动地域,提供了扎实的、鲜活的实物证据。

图片提供 张长运 郑毅 郭起华

上一页123末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