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流传下来的书籍,关于唐朝时代的书籍

首页 > 文化 > 作者:YD1662024-04-08 07:51:23

唐朝流传下来的书籍,关于唐朝时代的书籍(1)

中国历史上的各朝各代,都有不少名人轶事在朝野流传。记录这些轶事,若是成天搬弄是非、多嘴饶舌,便成了“八卦”;若是考稽旧史,兼有趣味,才能称为“掌故”。李肇所撰《唐国史补》,就可视作唐朝人写唐朝事的一部“掌故”之书。

唐朝流传下来的书籍,关于唐朝时代的书籍(2)

《唐国史补校注》(唐宋史料笔记丛刊), [唐]李肇撰 聂清风校注

李肇:写不了“国史”,便写“国史补”

《唐国史补》原名叫做《国史补》,因是唐人所作,又涉及唐代之事,后人便加了一个“唐”字。书名的意思,其实就是“补唐朝的国史”。在唐代,撰修史书是一项非同一般的职业。而且这种职业古已有之,往往在家族内部代际传承,具有高度的专业性和一定的封闭性,并非谁都可以涉足。唐朝还正式设立了史馆,政府直接主导官修史书的编纂。这一方面标志着史官制度的规范化与制度化,另一方面也逐渐排斥了私人修史的可能。史官这个“职业”,既不是人人都可以做,也不见得人人都能做得好。为了给修史提供大量详细的素材,唐朝还设有专门记录皇帝日常生活的职官,撰写起居注。起居注送往史馆,便成为此后撰修实录、国史的基本材料。

李肇曾在宪宗元和年间充任翰林学士,入直内廷,有机会接触到皇帝以及日常的军国大事,这自然为他提供了大量鲜活的第一手素材。但遗憾的是,他本人终其一生,都没有机会像刘知幾、吴兢那样进入史馆工作,于是只好退而求其次,把自己的所见所闻记录下来,作为国史的“补充”。

唐朝流传下来的书籍,关于唐朝时代的书籍(3)

《贞观政要集校(修订本)》(中国史学基本典籍丛刊),[唐]吴兢 撰 谢保成 集校

虽然被排斥在官方修史的行列之外,李肇在朝野任职期间,仍然留心身边的各种见闻传说,日积月累,选取其中三百多则记录下来,便形成《唐国史补》的规模。而这部书也因其描写人物生动传神,更传递着大唐盛世的风俗民情,而为人铭记。

“国史补”:全景镜头之外的细节聚焦

唐朝官方介入修史,不仅造成史官制度的一大变化,还对史书的书写造成了重大影响,最主要的就是官修史书渗进了浓厚的官方意志,往往“格式化”严重。虽然严谨整饬,却也呆板乏味。要想在唐以后官修的史书中寻找乐趣,恐怕只会在一堆流水账中迷失自我。

礼失求诸野,正史当中看不到的,往往在笔记小说中还保存着。当时的笔记小说,还具有记史的性质,并不完全是一种天马行空的文学创作。李肇在中央政府任职期间,熟悉掌故,留心艺文。故而他所撰的这部《唐国史补》,不仅行文流畅,还兼有趣味。因其目的在于“补国史”,所以书中所记人物故实、典章制度、风俗民情,绝大部分都有事实的依据,对于考证史实也具有很高的价值。

比如唐前期著名人物陆象先,他的一生经历了高宗、武后、中宗、睿宗、玄宗五任皇帝,在宦海浮沉多年,累居要职,为人又颇有器量,品性忠直。《新唐书》记载,太平公主举荐他做了宰相,但他却并不依附于公主,参与其废掉李隆基的阴谋,招致公主的愤怒。李隆基政变上台时,很多官员追随睿宗李旦,并呈上了自己的名帖。政变结束后,李隆基想要依据名帖进行搜捕,陆象先却将它们付之一炬,并向玄宗进言:“赴君之难,忠也。陛下方以德化天下,奈何*行义之人?”玄宗也幡然醒悟,连连称赞他:“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唐朝流传下来的书籍,关于唐朝时代的书籍(4)

首页 12345下一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