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代选拔人才最主要的方式就是科举考试了。而在隋朝之前,朝廷官员的选拔可谓五花八门,秦朝时是世官制,也就是官员的世袭制,只要一人当官,家族代代都能当官。到了汉朝,人才选拔变成了察举制,是由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推荐给中央的一种制度。
这种制度也一直沿用到三国时期,后来曹魏的皇帝曹丕采纳吏部尚书陈群的意见,开创了九品中正制,说白了,其实是两汉时期察举制的一个延续和发展。
这些上古时期的人才选拔制度,都有一个很明显的缺点,就是不公平。世官制就不用说了,察举制有很大的主观性在里面,从中可以暗箱操作的地方太多。这些不公平的人才选拔制度,严重阻碍了民间有真才实学的才子的晋升通道。长远来看,对政治体系的危害也很大。
直到隋文帝上台后,九品中正制被彻底废除,科举制正式登上历史舞台。一直的清朝覆灭,封建王朝结束,其仍然是和封建制度最为契合的人才选拔制度。
正式科举里最低门槛的考生叫秀才,只有通过了童试的童生才有资格称之为秀才,这个童试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好考,五六十岁的童生大有人在。而通过童试后,就拥有正式参加科举的资格了。
正式的科举分为三级,分别是乡试、会试和殿试。正儿八经的科举并不是年年都有,乡试是3年一次,考中者叫做举人,当年《儒林外史》里描绘的范进中举,考的正是这个考试。
这个考试第一名叫解元,第二名叫亚元,第三、四、五名则叫经魁,第六名称之为亚魁。值得一提当时,号称江南四大才子的唐伯虎唐寅,当年也仅只是个解元。不过,从秀才晋升成举人后,便意味着可以做官了,但也仅只能做做学官,知县这种小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