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庙会如雨后春笋般在全国各地出现,在活跃群众文化娱乐生活、丰富旅游内容、繁荣地方商贸事业及保存和发扬民俗文化传统等各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庙会,是一种以寺庙宗教法事活动为依托的大型民间文化娱乐活动,又因为它一般总是和互通有无的贸易买卖相结合,所以习惯上也叫庙市。中国庙会起源和形成的时间,大约在1500年以前,它和魏晋以来佛教的广泛传播密切相关。屋宇宽敞、气势巍峨的寺院建筑和富瞻的文物收藏,本身已足以引起士庶的游览愿望,庙中为扩大影响而定期举办的斋会则为大家提供了条件。
此外,斋会上向僧俗群众普施斋饭和精彩的法器艺术表演,也具有相当强烈的吸引力。渐渐地,各类寺院成了一方文化活动中心,农工商贩趁此机会出售产品和交易货物,江湖艺人则亮相助兴增加收益,一般群众也乐意在游览观赏之际,买回各种生活必需品。结果,寓宗教、文化、娱乐和贸易等多种功能的庙会风俗形成了,与重要宗教节日及本寺院香汛之期挂钩的庙会,往往是地方上繁华形胜的标志。同时,社会各阶层各方面人士为了生产和生活的方便,还希望这种活动趋向经常性和稳定性,于是具有固定日期的庙市也发展和形成了。在水陆交通比较落后的农村和偏远地区,这种定期开放的庙市曾是商业经济的主要形式。
中国庙会的基本风格及特征在唐代已经形成,进入宋元时代后高度繁荣,大型庙会的参加者来自全国各地,盛况空前。明朝时北京的城隍庙庙会,已是国际公认的定期性大市,《帝京景物略》里有一首《城隍庙市观宣炉歌》咏此盛景:“锦衣裘帽出西华,二十四衙齐放假。亦有波斯僧喇嘛,西先生老鼻如瓜。挤挤挨挨稠人里,华与夷交市一家。”现在,全国各地仍有许多富有特色的传统庙会吸引着世界各国的友人前来观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