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波儿灞(上)和灞波儿奔(下)/1986版《西游记》
凭借着奇奇怪怪的名字,这些小妖虽在书中匆匆露面便被整治或打*,但他们的“知名度”却丝毫不逊色于法力高强的大妖怪。
我们不禁感慨,吴承恩到底是怎么想出这些名字的?
奔波儿灞,竟然是个地名?
和小钻风、精细鬼或是伶俐虫不同,许多人第一次看到鲇鱼怪奔波儿灞,都无法从字面上猜出背后的含义。
“奔波儿灞”“灞波儿奔”两个名字连珠回环,音韵上确实能让人隐约联想到鱼尾拍打水波之意,“奔波”一词似乎也暗示了底层水妖奔走的喽啰命运。
《西游记》第62回中,奔波儿灞和灞波儿奔是乱石山碧波潭万圣龙王的小卒。
这龙王一家子都不是省油的灯,女儿万圣公主偷了王母娘娘的九叶灵芝草养在自家闺房门前,女婿九头虫更是胆大包天,伙同龙王偷走了宝塔上的舍利子佛宝。
万圣龙王听说“好管闲事”的唐僧一行人取经路过,便派两个手下——奔波儿灞和灞波儿奔来塔内巡视,以便通风报信。没想到两个小妖一出场,便被火眼金睛的孙悟空给活捉了。
吴承恩是怎么想到“奔波儿灞”和“灞波儿奔”这对名称的?难道只是为了念着顺口?
实际上,“奔波儿灞”这个名字很可能源于西藏在唐代的名称——吐蕃(tǔ bō)。在唐代,藏人把自己所处的地方称之为“蕃”(bod),当地居民则称为“bod-pa”。这种自称和藏族本土原始的宗教“苯”(bon)有关。
苯教(bon-po)又被称为“苯波教”,在唐朝开元盛世时期(公元8世纪左右)才逐渐与佛教融合,但苯教却对西藏文化产生了持久不衰且根深蒂固的影响。“奔波儿灞”就是“bon-po-ba”的音译,意思是“苯教人”,也可以理解为“吐蕃(西藏)人”。
在古代藏文典籍中,藏区就有“多康六岗”的行政建制,用来统称青海西南部、西藏东部、四川西部及云南迪庆州的藏区。
据《安多政教史》记载,“绷波岗”就属于这六岗之一,在金沙江和雅砻江中下部地带,在现在的甘孜南部和云南西部一带。随着口口相传,人们逐渐略掉了其中的含义,而沿用其发音“奔不儿亦思刚”,当一种噱头被运用在元杂剧和白话文小说里。
难不成,这鲇鱼怪和黑鱼精来自西藏?
《西游记》书中所描写的奔波儿灞和灞波儿奔的“工作地点”——乱石山碧波潭,位于“祭赛国”境内、牛魔王所在的老巢积雷山附近,由此便可推测奔波儿灞和灞波儿奔的“户籍地”。
积雷山在哪儿?
在第59回取经小分队被困火焰山时,孙悟空曾问土地爷:“积雷山坐落何处?到彼有多少程途?”
土地回答:“在正南方,三千余里。”
祭赛国虽是吴承恩虚构的,但火焰山却真实存在,位于如今的新疆吐鲁番境内。根据这一线索推断,乱石山碧波潭就在吐鲁番往南三千里左右——如今的西藏境内,即明代乌斯藏都司。
据史实来看,玄奘西行从未路经西藏,而是从北线出玉门关取路高昌的。不过,元人吴昌龄《西游记》杂剧中却有“乌斯藏”,《西游记》小说或许受此启发,也或许吴承恩对乌斯藏别有兴趣,他甚至把猪八戒的发祥之地高老庄也安排在乌斯藏国境内。
这样看来,“奔波儿灞”这个名字的由来,很有可能是吴承恩受吐蕃(西藏)的影响而创作出来的。
成双成对,妖精也能组CP?
在给小妖取名这件事上,吴承恩既讲究又偷懒。为什么这么说?
论讲究,吴承恩能想到“精细鬼”与“伶俐虫”、“巴山虎”与“倚海龙”、“急如火”与“快如风”这种无论平仄还是词性都上下对仗、具有音韵之美,且能反映小妖性格的特殊名字,实在是别处心裁!
论偷懒,“云里雾”和“雾里云”、“兴烘掀”和“掀烘兴”、“奔波儿灞”和“灞波儿奔”、“刁钻古怪”和“古怪刁钻”这类让人摸不着头脑的名字,仅仅颠倒了词序,便得出了一对对花样百出的名字。
不过,吴承恩看似“偷懒”的取名技法,却使得小妖的名字在音韵上朗朗上口、令人过目不忘,第二个名字的古怪之趣也油然而生。
孙悟空大战银角大王的经典场面中,也运用了这种颠倒词序的取名方法,“孙行者”“者行孙”“行者孙”......在随意之中,流露出孙悟空颠三倒四的戏耍之感。
图/1986版《西游记》
如此看来,吴承恩笔下的小妖怪多是成双结对出场的,一方面,在命名上体现对仗与滑稽之感,另一方面也表现出妖怪狼狈为奸的形象。
火云洞红孩儿手下的六员猛将,便分为三对各有特色的小妖——稀里糊涂把孙悟空认作牛魔王的“云里雾”和“雾里云”、慌慌张张撞进洞里报信的“快如风”和“急如火”、在路上打打闹闹、厮拖厮扯的“兴烘掀”和“掀烘兴”,都是成对出现的,这组名字体现了红孩儿手下人多势众的哄闹场面。
再比如金角大王、银角大王的手下“巴山虎”和“倚海龙”。“巴山虎”在辞典中意为“爬山虎”,是一种常青藤,但吴承恩用在此处却并非指藤,而是用“虎”与“龙”对仗,龙虎相济。
这两个小妖的名字看似神通广大,却被孙悟空“取出铁棒,走上前,着脚后一刮。可怜忒不禁打,就把两个小妖刮做一团肉饼”,结局和名字形成了强烈反转,着实有些滑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