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乞巧节风俗,古代人过乞巧节有什么习俗

首页 > 文化 > 作者:YD1662024-07-17 11:34:37

例如:《新唐书·志第三十八·百官三》载:

七月七日,祭杼。

也就是说,这一天还要祭祀织布的“机器”。若是宫廷之中,还会大搞祭祀,一般由身份贵重的皇后或贵妃主持,带领官宦家眷来祭拜织女和织布机等。

七夕节,也被称为女儿节。在古代的家庭分工中,女子承担着家庭中的纺织和做饭的工作。做饭,对古代女子来说,也是一种“巧”的体现。纺织和做饭可以天天做,但七夕这一天却要做另一件事情,那就是清洗灶具。《古今图书集成·岁功典》第五十六卷引直隶志书:

七月七夕乞巧,月中穿针,涤油器、瓶罐之类。

因为油器之类的器具,不好清洗,并不是天天清洗之物,所以在七夕这一天,统一来清洗一遍。当然,七夕这一天也不仅仅是清理灶具,在一些地方,这一天还有清洗厨房、大扫除的习俗。

古代的乞巧节风俗,古代人过乞巧节有什么习俗(9)

七夕这天,要祭祀天上的织女,用以乞巧。祭祀自然少不了面点和祭品。所以,在七夕的前一天,女子们就要早早准备制作各式面点,等第二天摆在供桌上。不仅仅是食物,还包括一些针线活、香囊、编织品等,也要摆在供桌上。因为这些,都是体现女子们“巧”的方面。

古代的乞巧节风俗,古代人过乞巧节有什么习俗(10)

《致虚杂俎》记载了唐高宗在七夕这天的故事:

七夕徐婕妤雕镂菱藕作奇花异鸟,攒于水晶盘中以进上,极其精巧,上大称赏……上对之竟日喜不可言。

也就是说,七夕这天,宫中的嫔妃徐婕妤做出各种精巧的面点和祭品,唐高宗非常喜欢,对她夸赞不已。

七夕制作面点的风俗,在一些北方省市还有流行,例如在甘肃的部分地区,女子们不仅要做好面点,还要给邻居们做展示。

豆类在古代农作物中,最容易发芽,豆芽也被成为“巧芽”。在古代七夕节之前,人们有培养豆苗的习惯,有水培,也有土培,谓之“种生”,大约7-15天,豆苗长成,正好赶上七夕这天,预示这丰收,这也是农耕文明中的特色习俗之一。

古代的乞巧节风俗,古代人过乞巧节有什么习俗(11)

宋朝的《东京梦华录·七夕》记载

以菉豆、小豆、小麦于磁器内,以水浸之,生芽数寸,以红蓝彩缕束之,谓之种生。

不过,和祭拜织女星乞巧不同的是,豆苗则是用来祭拜牵牛星的。在古代,牵牛星是农民的象征,在家中种植豆苗,主要是一种代代相传,让孩子们亲自动手的意义。甚至有部分地区,女子栽种的豆苗,还可以当做定情信物。

三、总结:七夕文化和习俗对我们的启示

受西方情人节的影响,七夕这天,俨然成了中国的情人节。实际上,在中国古代,七夕除了爱情文化意外,还有很多内容值得我们去体会,主要体现在下面两个方面:

第一,七夕节体现出正能量的文化。七夕节的乞巧,以及牛郎织女传说中的“婚姻自由”、“珍惜爱情”、“勤俭持家”等内容,都是值得鼓励的美德和正能量,值得我们去体会。

古代的乞巧节风俗,古代人过乞巧节有什么习俗(12)

上一页1234下一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