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战鹰为第二生命”
■张东盼 邢 云
初冬时节,寒风凛冽。清晨,天蒙蒙亮,北部战区海军某部机械技师闫洪林已穿戴整齐走向停机坪。领完工具,他快步走上工作梯,开始对战机螺旋桨进行安装和复检工作。
冒着-10℃的低温,闫洪林的双手冻得通红,呼出去的热气在帽檐上快速凝结成一层白色的冰霜,他仔细排查着结构精细的战机组件。片刻后,伴随一阵发动机轰鸣声,完成换桨的战机呼啸升空,闫洪林的脸上露出笑容。
“发动机是战机的‘心脏’,一旦发生故障,后果不堪设想。”担任机械技师以来,每次战鹰起飞,闫洪林总会守在这里,目送战机远航。
入伍时,闫洪林文化基础差、底子薄,一本《飞机维护规程》对他来说晦涩难懂。面对深奥的航空理论知识和复杂的设备原理线路图,他没有退缩也没有认输,始终坚信勤能补拙。白天工作、晚上看书,遇到不懂的专业知识点向工厂专家请教……那段时间,他把专业书翻起了毛边,写下近10万字的学习笔记。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正是凭着这股韧劲,闫洪林在同年兵中首批放单,率先走上机务保障战位。战机要擦得一尘不染、工具要摆放得整齐划一、标线要画得跟尺一样直……经过多年的淬炼,他从“门外汉”成长为本专业的“行家里手”。
那年寒冬,飞赴外地执行任务的战机出现发动机故障,作为技术骨*闫洪林主动请缨参加异地紧急换发。
时间紧、任务重,战友忧心忡忡地问:“老闫,换发能不能按时完成?”闫洪林听后,信心十足地回答:“能!”
机场温度骤降。尽管闫洪林身上裹着厚厚的地勤大衣,仍然感到寒风刺骨。他和战友们克服天气寒冷、异地保障不便等诸多困难,凭借过硬的业务技能和扎实的工作作风,短时间内完成了发动机和桨叶的更换任务,确保训练任务的顺利进行。
“不放过任何细节,不留下任何隐患。”这句话一直是闫洪林的座右铭,他说,干机务工作必须做到快速准确、用心负责。
“机务工作关系着战友生命安全,关系到部队战斗力建设,容不得半点马虎。”在机务工作中,闫洪林是一个较真的人。那年,闫洪林在检修一架战机时,发现一个零部件有轻微磨损,可能造成飞行隐患。当时,有人提出:“这点缺陷不影响飞行,可以继续使用。”
闫洪林态度坚定地说:“不能让故障过夜,不能带隐患‘上天’。”经过检查分析,随队保障的工厂专家们肯定了他的观点,更换新的零部件,故障最终得以排除。
心心在一艺,其艺必工;心心在一职,其职必举。从事机务保障工作30年,闫洪林多次成功处置战机疑难故障;他带教出来的新人,很多成长为技术骨干;他总结创新的维修法,被兄弟单位推广使用。
“视战鹰为第二生命。”每次机务保障,闫洪林都会尽心尽力地把关复检,用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托举战鹰高飞远航。
(本文刊于2023年12月8日《解放军报》“军工世界”版,文章略有删减)
解放军报微信发布
整理:武炎洲
编辑:毛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