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内容来自网络,分享给大家,如有侵权,请私信小编删除。
本书的作者是意大利的玛利娅·蒙台梭利,全书分为三大部分,介绍了儿童生理、心理各阶段的发展,儿童的教育,爱的智慧,成人与儿童的冲突等。蒙台梭利从生理学、心理学、社会学和教育学的角度为我们提示了童年的秘密,让我们得以更深刻地了解和理解儿童。对于我们来说教育和生活本身的目的就是一个理性的人能够支配自己的行动,使得他的行动不仅仅因为感官的刺激而本能地应用,而是受理性本身的控制。如果一个人无法达到这个目的,他就不能获得理性的人所渴望的那种人物角色的统一。对于儿童来说,他们需要的是成年人的发现和解放。
图片来源:童心童语托育中心
人们一般会产生两种彼此冲突的观念,一种来自意识,另一种则来自潜意识。人们对待儿童的错误态度一般是他们自身潜意识的产物,即无意识中犯的错误,这种错误会阻碍成年人正确地观察和理解孩子,我们需要建立正常的心理秩序,自我探究,用儿童的视角来看待一切。我们对新生儿的关注太少了,几乎完全不知道如何去接纳他,就像这句话“他在世界里,世界却不认识他。他到自己的地方来,自己的人却不接待他。”
“道化作肉身,住在我们中间。”儿童天赋本能,实现“灵体实体化”,并不是“我将按照我的形象来创造人。”生物每一种独有的特征,都是借住某种转瞬即逝的冲动或潜能获得的,因此成长取决于周期性或暂时性的天赋本能所做的精心引导,即敏感期。儿童敏感期发脾气是儿童某种需要未被满足时的外在表现,是他在某个危险情况下发出的警告,或者是他觉得有什么事情不对劲,我们必须找到儿童每一次任性行为背后的原因,这样才可以与儿童和谐相处。
图片来源:童心童语托育中心
儿童具有双重秩序感:其一来自外部,是他与环境交往过程中体验到的;其二来自内部,让他意识到自己身体的各个部分以及它们之间的相对位置,称为“内部定向”。强烈的外部刺激吸引儿童的注意力只是偶然发生的事情,与促进儿童发展的内心生活没有真正的相关性。儿童的心理是一个深不可测的谜,我们应该努力去理解,在儿童行为活动的背后有某种可以理解的原因,不能说孩子的每个幼稚举动是一时兴起,应该从儿童的视角来看,我们的看法不是很准确,因为我们对微小的细节不感兴趣,所以他认为我们是迟钝而麻木的人。
如果一个孩子能够表达自己的观点,他一定会告诉我们,在内心深处他不相信我们,就像我们不相信他一样,因为我们各自的思考方式对彼此来说是如此陌生,这就是儿童和成年人无法互相理解的原因。成年人要保护自己的安宁和财产免受孩子的冲击,如对孩子大吼大叫、辱骂、打耳光…也包括孩子特有的做事节奏和不同的动作习惯。这种自我保护的天性的根源隐藏在人类心灵的潜意识深处。成年人应该努力理解儿童的需要,这样就可以通过提供适宜的生活环境来满足孩子的需要。成年人应当遵循的行为准则是,放弃自身的利益以适应儿童成长的需要。拥有了双手就拥有了世界,什么都不让孩子动,就成了影响儿童发展的一个关键性障碍。成年人提供的不必要的帮助,竟是儿童受到的种种压制中的一种。
图片来源:童心童语托育中心
成年人有一条自然法则,即“最大效益法则”。这引导他运用最直接的方法,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达到他的目的。当他看到一个儿童正在作巨大的努力做某些似乎没有成效和幼稚的事情,而这些事情他自己一瞬间就可以做完而且做的更完美,这时他就感到痛苦,就想去帮助这个儿童。这是因为成人不理解儿童在活动中需要运用他的手,不把手的运动看成是儿童工作本能的第一次展现,就可能成为儿童工作的障碍。成年人会站在儿童的立场上代替他们做事,但是也会巧妙地把自己的愿望强加给孩子,用自己的愿望取代孩子的意愿,还习惯于把活泼、快乐、变换不停的孩子看成更聪明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