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洗儿诗》意,一目了然。郎瑛以为,瞿氏“自慨不露圭角,似过东坡”。显然是嫌苏轼诗过于直白。
明代杨廉也有意与苏轼唱反调,如果跟苏东坡同一个时代,我估计不比今天的喷子骂的轻,大家不是不了解东坡的遭遇,只是对他那种,期待不作为还加官进爵的思想有点鄙夷。
“东坡但愿生儿蠢,只为聪明自占多。愧我生平愚且鲁,生儿哪怕过东坡。”清人褚人获评论杨诗,说虽属戏作,总不如少陵所云"有子贤与愚,何必挂怀抱"为旷达也。其实是很合适的。
明末清初文学家钱谦益写《反东坡洗儿诗》,跟苏轼一样直抒胸臆。"东坡养子怕聪明,我为痴呆误一生。但愿生儿狷且巧,钻天蓦地到公卿。”
你看笨也好,聪明也好,当个公务员的理想还是很多人希冀的。所谓飞黄腾达,在古代,不就是修身、治国、齐家、平天下,因为当时商人的地位并不高,今天也未必就到了合适的位置。家有状元郎,才得以报家乡,才是光宗耀祖的人生大事。
关于苏东坡的这个看似游戏的诗歌,其实还是暗含了很多道理的。那么为什么名字叫《洗儿诗》呢?郭德纲相声里还说过“洗三”这个旧民俗,其实就是旧有“洗儿”风俗。
一般在婴儿出生三天或满月,亲朋集会庆贺,给婴儿洗身。苏轼当年得子,“洗儿”之外,赋《洗儿诗》一首虽不及其“不识庐山真面目”、“欲把西湖比西子”那样腾播众口,却因涉及到子女培养终极目标,颇能引发感慨。后人或共鸣,或异议,唱和绵绵不绝。
不过《洗儿诗》的后续却是世事难料,佳愿难如。写罢《洗儿诗》不过十个月,苏轼又给小儿作了一首悼诗,题曰《去岁九月二十七日,在黄州,生子遯,小名干儿,颀然颖异。至今年七月二十八日,病亡于金陵。作二诗哭之》。纪昀品评苏诗,不时可见苛语,曾诘难《洗儿诗》“此种岂可入集?”而读到“归来怀抱空,老泪如泄水”二句,还是不由得感叹“住得沉痛。”
苏轼《洗儿诗》愿虽落空,但可怜天下父母心,早将标本存焉。另外我们总是根据自身的情况去对子女灌注一些期许,不管是成龙成凤,还是因为自己的好恶而不希望子女去做什么。
但是我想除了导人向善这一点是所有父母都应该做的,对子女太多期许,也不一定就真的能做到。当然这个很难说的清楚,苏东坡那么厉害的人物都有自己的执迷,何况你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