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次新冠疫情中,西方人再次见识到了中国社会的临危不乱,同时也发出了巨大的疑问:“法治力量难以面面俱到、中国人如何能做到举国上下的高度自律?”
发出此疑问的是位外籍教师,当时他正在一处中国传统村落里参加学生的婚礼,我正巧也在一旁。我指着正向村中长者敬茶礼揖的新人说:“看到没有?中国人所说的家有一老、如有一宝就是这意思,每位德高望重的长者在中国社会上都是备受敬重的!”
孝悌文化中蕴含着的社会稳定性
备受敬重之意,就是尽管该长者的言行并不代表国家律例,但他的意见和建议都不会被晚辈们所忽视;每逢有大事,村中长者的意见都是极为重要的参考依据。以这次疫情防控为例,各地“大学生村官”们虽一无实权二无钱物,但正因他们成功调动了各地长者们的表率力量、村民们就均“马首是瞻”有了高度自律的行为。
中国人的这种传统渊源久远,就三千年的历史进程来看,这的确是西方社会难以复制的一种文化力量,这位外籍教师无法理解是很正常的;直到如今,依旧有某些西方国家认为我国的抗疫成果是来自所谓的“强权施压”呢!
国人生活中的许多细节都透着礼敬仁孝的文化气息
秦汉时期的“三老”:王朝政治的终极毛细血管在极重孝悌文化的中国古代社会,长者历来都具有很高的社会地位,面对长者时,连国君、皇帝都不能在他们面前失之于礼。自周天子倡导孝悌以来,春秋诸国一直都很重视国民教化,那么百姓当中最具说话份量的又是哪些人呢?当然是各地德高望重的长者了!
战国时期,已有魏、秦、齐等国设立“三老”之职,专掌乡里教化。汉依秦律,汉朝时同样设此官职,而且职权范围已从“乡”扩展至县郡。需注意的是,“三老”并非三位老人,而是古时候的一种官职名称,担任者均为各地乡间德高望重的老人。《汉书·高帝纪》载:“举民年五十以上、有修行、能率众为善,置以为三老”;而各乡的“三老”当中,又择其最优者录为县三老,到东汉时期更是出现了“郡三老、国三老”。
秦末农民起义燃起于大泽乡、汉高祖刘邦也出身于乡村,对于王朝政治”毛细血管“的重要性,汉高祖应是很有发言权的!
原来,一位乡“三老”管着十位刘邦这样的亭长
地方官员多从外地下派,“三老”作为一种基层官职,在地方县令、县丞、县尉之间起到的作用实际上就类似于“毛细血管”。由于每位“三老”都对地方知根知底、有很高的声望和号召力,假如今日有外地官员空降到了基层,“三老”正是他们必须仰仗的一个群体,否则工作将难以开展。
当然,今日已没“三老”这样的官职了,不过类似身份的长者却普遍存在;当我们需要到农村去部署疫情防控时,获得他们的支持和帮助必会是事半功倍的!我老家农村就有这么一个事例:为配合对外来流动人员的管理,村中长者就决定封闭新建的公共村道、同时启用废弃已久的旧有乡间小道;在疫情防控最严峻的期间,附近村庄就依赖这些“内部毛细血管”保持着有序的生活往来。
古时候如果发生了国家大事,类似的“毛细血管”同样会在长者们的一呼百应下发挥作用,无论基层单位是乡、县或郡,“小家”稳定了,国家政治才能有条不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