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草游蟹》
论齐白石的艺术美学思想作者:李祥林
【导读】“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既不肯人云亦云地“媚俗”,又不愿目中无人地“欺世”,这是白石老人一生为人行艺的真实写照,也是他自我总结启迪后人的经验之谈。本文拟由此切入,从整体上就白石老人的艺术美学思想进行透视。
作为20世纪中国艺术史上的杰出人物,高寿九十又五的湘籍巨匠齐白石勤奋一生,贡献卓著。曾有朋友问,对于齐白石这样诸艺兼长且成就卓著的大师,可否用一句最简洁的话来概括其艺术和美学思想。我说可以,即举出众所周知的大师名言:“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既不肯人云亦云地“媚俗”,又不愿目中无人地“欺世”,这是白石老人一生为人行艺的真实写照,也是他自我总结启迪后人的经验之谈。本文拟由此切入,从整体上就白石老人的艺术美学思想进行透视。
何要浮名 3.2×3.2×5.8cm 寿山芙蓉石 无年款
(一)
“似与不似”在齐白石绘画美学理论中,首先是作为代表其艺术形神观的审美命题提出的。早在50岁时,白石题画就明确表达了对“古人作画,不似之似,天趣自然”的境界神向往之;多年来,他本人作画,也是“寻常花卉,下笔多不似之似”并以此为自豪;在《画钵菊》诗中,他又强调:“挥毫移向钵中来,料得花魂笑口开。似是却非好颜色,不依篱下即蓬莱。”当年,他对于绍说的一番话就完全是“似与不似”语的翻版,惟表达更见通俗罢了:“作画要形神兼备。不能画得太象,太象则匠;又不能画得不象,不象则妄。”所谓“媚世”,也就是“匠气”太重,犯了画门大忌。这“匠气”,在齐白石看来,一是体现为“专心前人伪本,开口便言宋元”,死守古董堆中,终日摹古而“所画非所目见”,由于缺乏师造化法自然的写生功夫,太象了古人却失了生活基础,结果“空言六法”而“形似未真”,连绘画艺术最起码的要求也未达到;二是不懂得“笔端泄造化”、“丹青却胜天工巧”,缺乏主体审美创造的能动性,汲汲于对现实物象作自然主义照相式描写,结果“过于形似”却失了神似,“无超凡之趣”而堕入媚俗恶道。摒弃“匠气”,“天机自得”,从不弃“写形”又超越“写形”中达到笔补造化巧夺天工的传神境界,这是齐白石高扬的艺术审美理想,也是他不倦的创作美学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