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白石论文三千字,齐白石的人生经历1500字

首页 > 游戏 > 作者:YD1662023-11-22 20:23:29

篆刻是齐白石于绘画之外又一成就非凡的艺术,在此领域,他同样是自开门派的卓越大家(人称“齐派”,与吴昌硕的“吴派”并称于世)。他善于学习,勇于变法,横扫积习,独创新格,“以刻印而精篆法,霹雳一声,开始了中国篆刻史上的新页”(傅抱石语)。其刻印,早年受同乡黎承礼影响,从师法浙派丁敬、黄易入门,继而用力于赵之谦《二金蝶堂印谱》,最后上溯秦汉,参以《三公山碑》、《天发神谶碑》等名碑笔意,尤喜秦权之“纵横平直,一任天然”,将古碑的精华神奇地寄发于刀迹之中,由此大成。他挥动着如木工凿子般的刻刀,单刀冲切,运臂力驰骋纵横,犹如快剑断蛟,一气呵成不加修削,结体布局质朴简洁,讲究大疏大密和整体呼应,从猛利雄强、淋漓痛快的气概中显示出惊世骇俗的艺术个性。天性爽快的齐白石在篆刻上不屑于精细的刻摹,在他看来,宁可粗犷一些,不愿修整太过,以免减弱了自然的生命力。其自跋印章有言:“予之刻印,少时即刻意古人篆法,然后即追求‘刻’字之解义,不为‘摹’、‘作’、‘削’三字所害,虚掷精神。人誉之,一笑;人骂之,一笑。”对篆刻之“刻”的着意强调自与传统的治印必先讲篆法的老观念相去霄壤,这是典型的“与世相违”心态,表现出一个艺术家不甘人云亦云而渴望开拓创新的价值取向。的确,篆刻离不开书法,但它又绝不等同于书法,本质上它更是随刀而生的艺术,离刀便无从谈其神韵风采。因此,印坛上真正具识见者说:“难莫难于刀法,章法次之,字法又次之。”(沈野《印谈》)“作印之秘,先章法,次刀法,刀法所以传章法也,而刀法更难于章法。章法,形也;刀法,神也。形可摹,神不可摹。”(徐坚《印笺说》)刀法上的别开生面,奠定了齐白石篆刻个人风格的坚实基础。其白文印,凭单刀用力直冲,刀势快捷,古劲方折,使印面上的笔划线条一侧齐整而一侧随石质自然崩缺,实有巧夺天工之妙;其朱文印,一改传统珠圆玉润的“背线”下刀之法,仅仅在线条的一边背线而刻,另一边则独出心裁地向线冲刻,结果所得线条依然是一边齐整而一边随石质自然崩缺,与其单刀白文印在风格上达到了高度统一。这令人惊叹的艺术,正是齐白石熟读古人精研传统再脱胎出来,于“似与不似”之间定位自我并成就自我的赫赫硕果。白石老人刻印取法乎汉甚多,有论者指出,“汉印自古至今,一直被奉为印人学习借鉴的楷模。但是对汉印的继承与发展历来却存在着两种不同的见解。一种认为汉印原本是完好的,应力求笔划圆润光洁的‘完璧美’,另一种相反意见则认为由自然赋予汉印的斑驳破损丰富了汉印的表现能力,所以‘破璧美’才是最好的。……齐白石印章的一边光保持了‘完璧美’,而另一边毛则发展了‘破璧美’。类似生物学上成功的远亲杂交,正是两种审美观成功的结合,是齐氏对篆刻学的巨大贡献。”(4)若偏执一隅,单单站在“完璧”派或者“破璧”派的立场上,都可以因为齐白石既“似”这又“似”那、既“不似”这又“不似”那而横加指责他“自我作篆”是“野狐禅”,但从发展的眼光看,白石老人恰恰由此多方取法、左右逢源才推动了古老的篆刻艺术向现代迈进延伸。须知,“传统”不是静态的词语,它如同一座无限向上的通天塔,由一代代人不停息的添砖加瓦累积而成,古人去了今人又来,曾经创造又不断创造,此乃人类文明演进的永恒规律。“画吾自画自合古”(陈师曾为白石题诗),就此而言,齐白石称得上是真正读懂传统并发扬传统的明白人。

齐白石论文三千字,齐白石的人生经历1500字(9)

“学我者生,似我者死”,这是齐白石当年对从他学艺者的警告,迄今仍被画坛奉为圭臬。白石老人出语虽重,却用心良苦,意在引导学生切莫满足于皮毛上对老师的袭取肖似,而应该着力学习老师在艺术上锐意进取和富于创造的精神,所谓师其心而不师其迹,夺其心而不学其手。在他看来,学生学老师学得再象也没用,顶了天也就是“亚军”或“第二”的水平,那是没出息的“匠”而非“艺”。犹如学画者必以临摹为入门的基本功,若以临摹为终生事业,则匠气蒙蔽慧根,成不了真正的画家。因此,能“学而不似”自有拓展的弟子,总是最得齐白石青睐、欢心的,其赞李苦禅就说:“吾门下弟子不下千人,众皆学我手,英也夺我心。”(苦禅原名李英,20年代拜白石为师,后自有成就)所谓“学而不似”,说到底仍是“似而不似”美学原则在特定语境中的另一表达方式。作为传业授道的老师,齐白石这种没有门户之见的开明豁达太可贵了,他敢于要求弟子如此对待自己,盖在他自己就是这样对待前人的。他懂得,传统是一条割不断的历史长河,彻底抛开前人的任何创新都是空中楼阁,但他又深知,完全跪在前人膝下不敢越雷池半步,则是艺术上的死路一条。齐白石“衰年变法”为众所周知,那是他定居京城后在挚友陈师曾直接鼓动和帮助下才实际付诸行动的。其实,求“变”的渴念在他内心存之久矣,并随着岁月推移技艺长进而愈发强烈,如今方因机遇成熟才兑了现。50岁时,已在文人画道路上探索多年的他,题《荷花翠鸟》图时即扪心自问:“懊道人画荷过于草率,八大山人亦画此过于太真。余能得其中否?”55岁时,也就是在齐白石“决定大变”前两年,他在画石题句中又发出感慨:“凡作画欲不似前人难事也。余画山水恐似雪个,画花鸟恐似丽堂,画石恐似少白。”既不得不“似”,又深深地“恐似”,这种困惑想必是每个作画者都有过的心理体验。一旦齐白石从此困惑中走了出来,他便在灵活辩证的“似与不似”的权衡之间,悟得了中国艺术审美创造的天机,从而聪明地给自己选择了非“匠”亦非“妄”、不“媚世”也不“欺世”的创作定位。陈子庄说:“齐白石学吴昌硕,闭户三年,没有一张画得象吴昌硕,他是在从吴昌硕画里找自己的路。”(5)齐白石亦自言:“我是学习人家,不是摹仿人家,学的是笔墨精神,不管外形象不象。”这就是他以“似与不似”的态度师法古人和他人而最终成就了“我家画法”的奥妙所在,个中三昧,值得当今习画从艺者(尤其是那些不思进取却动辄以出自某某名家门下自抬身价者)好好品味。以创造为毕生追求的齐白石对“四王”一流开口便是宋元古法的画风看不上眼,同气相求,他打心眼儿里敬佩的前辈画家像青藤、雪个、大涤子、扬州八怪等,也都是艺术上的革新派而非泥古派。如石涛,这位清初富于创新精神的画家群体的中坚人物,其在猛烈抨击当时画坛上的摹古复古倾向时,就高声喊出“笔墨当随时代”,大力张扬“我自用我法”,并在如何对待传统的问题上明确指出,惟有师“古人之心”而非“古人之迹”,方能“借古以开今”(《苦瓜和尚画语录》)。这种尊重绝不盲从、师法更要超越的艺术观,对齐白石美学“似与不似”思想的形成无疑有深刻影响。“似与不似”的辩证原则运用于艺术继承论上,对于创作者防止单向师承走向博采广收从而完善主体审美心理结构和文化智能结构不啻一剂良药,而且,它本身也为古往今来的艺术创造实践所成功地印证着。以书法艺术史为例,皇象的《天发神谶碑》非篆非隶、亦篆亦隶,篆与隶交融谐和,气格独创;金冬心用墨笔作刀凿效果,创出神韵别具的“漆书”体格,惊世骇俗;郑板桥的“六分半书”,揉合篆、隶、行、草于一体,新人耳目;还有邓石如篆体为隶,邓散木以草作篆,诸如此类,皆同齐白石“光、毛同体”的篆刻一样,是在“似与不似”之间创造出让后人不得不高眼相看的艺术来。

齐白石论文三千字,齐白石的人生经历1500字(10)

画、印、诗、书皆精而尤以写意花鸟独步当世的齐白石,无疑是饱吸优秀传统文化乳汁的中国画大师。他的作品,从笔墨到意境,从空间处置到精神内涵,无论外形式还是内形式,皆是地地道道中国独有而极富民族特色的。可以说,文人画的审美法则和艺术程式伴随着他创造终生。纵观白石一生,他的文人画家生涯与其说是40岁后五出五归方才确定,倒不如说是从临摹芥子园到随胡沁园师学诗文书画再投拜王湘绮门下就已马不停蹄地起步了。五次远游使他在饱读诗书的基础上又尽领了名山大川的瑰丽神奇,开阔了眼界,拓展了心胸,养育了浩气,并且真正懂得了“读千卷书,行万里路”对于绘画创作者无比重要的奥秘。他心追八大,深研老缶,习碑、作篆、刻字、吟诗,一步步沿着优秀文化传统所指引的道路坚实地走来,将到他那个时代已臻高度成熟完美的文人画的整套妙理精义谙熟心中并融入画中;而与陈师曾等现代史上声名鼎著的一流文化人的神投意合的交往,更是大大促进了他创作上的瓜熟蒂落,使他彻彻底底完成了从民间艺人向文人画家的脱胎换骨。然而,齐白石的可贵,不仅仅是将木匠出身的自己变成了一个文人画家,更重要的是,他携带着从民间文化汲取的丰富营养跨入文人画审美创造的天地中,又给之注入了前所未有的鲜活的生机。从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齐白石的绘画作品中,那山那水,那花那叶,那鸟那虫,总是充盈着生命的五彩斑斓,洋溢着人生的明亮欢快,看不到旧时代文人画里常有的那种与身俱来的冷峭、孤寂、逃逸之气。诚然,他潜心学习八大山人多年,但天性乐观、对人生充满着信心的他,在学到了后者构图单纯洗炼的同时,又显然弃其遗民气息的冷逸。而在绘画题材的开掘上,较之那些固守非梅、兰、竹、菊不写的正统文人画家,他尤有不拘古训超越传统的不可磨灭之功。你看他笔下,除了前人画了又画的花卉翎毛,诸如白菜、萝卜、辣椒、茄子、丝瓜、南瓜、扁豆、葫芦、棉花、竽头、茨菇、野菌、粽子、咸蛋等乡村常见之物,以及蚱蜢、螳螂、蚊子、蟑螂、老鼠乃至猪、柴爬、农具、独脚凳等为士大夫文人从来不屑入画之物,都被他以饱蘸深情的笔墨绘入画中,并且无不达到栩栩如生、灵动天趣的神妙境界,让人叹为观止。难怪有些保守的文人画家斥之为“野狐禅”,因为他离经又叛道。其实,齐白石的出色与成功,恰恰在于他这个跻身文人画行列中的“砚田农”不死守教条,将散发着泥土芬芳和生活气息的“民间味”带入了古老的文人画创作中,在“似与不似”之间他走出了一条面向现代的、独具个性的审美创造之路。

齐白石论文三千字,齐白石的人生经历1500字(11)

(三)

“似与不似”的美学原则贯穿于白石艺术,概括着齐白石的人格和艺品何以皆臻于“妙”的精神实质。纵观古今中外,天时地利,风云际会,方有巨人诞生,此乃人类文化史上的不二规律。诚然,助成这位艺术巨匠的因素会有很多很多(譬如从外部条件看,“五四”新文化思潮就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对此时贤已多指说),但因篇幅之囿,要面面俱到地对之进行全面论述实非区区万字的本文所能。那么,仅仅就他个人的主观努力而言,齐白石作为现代中国艺术史上堪称凤毛麟角的佼佼者,其走向成功获得声誉的奥妙究竟何在呢?结合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来看,我认为至少有两点值得注意:

齐白石论文三千字,齐白石的人生经历1500字(12)

上一页1234下一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