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里克森
1.生平:1902年-1994年。
2.尊称:美国精神病学家、发展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家。
3.故事:埃里克森于1902年出生于德国法兰克福,父母都是丹麦人。其生父在其出生之前就离家出走了,他3岁时母亲改嫁了。在埃里克森的童年时,他并不知道继父不是他的亲生父亲。埃里克森上学期间,很有艺术天赋。
1927年是埃里克森的人生转折点。在他所供职的学校里,他认识了安娜·弗洛伊德。安娜·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对埃里克森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1933年,因为纳粹的威胁,埃里克森全家辗转到美国的波士顿定居。在那里,他以精神分析家的身份私人开业。1936年至1939年期间,埃里克森在耶鲁大学医学院精神病学系任职。他主要研究正常儿童和情绪紊乱的儿童。1938年,埃里克森去考察了一次印第安人居住区,使他进一步认识到社会文化因素对人格形成的重要性。
1939年,埃里克森担任了加利福尼亚研究所的研究助理。1942年起,他一直担任心理学教授。1951年是1960年,埃里克森居住于麻省。在那里他担任了奥斯丁里格斯中心的高级会诊医生和匹兹堡大学医学院精神病学系教授。1969年埃里克森在哈佛医学院担任人类发展学教授,并讲授《人类生命周期》这门研究生课程。1994年离世,享年92岁。
4.学术贡献
(1)他提出了著名的人格发展理论,也称为“心理社会发展阶段理论”。埃里克森认为人的发展是按阶段依次进行的,如果人的生命是一个周期,那么可划分为八个阶段。这八个阶段是以不变的顺序依次出现的,而且具有跨文化的一致性。在心理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存在一种“危机”。这里的“危机”是指发展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积极地解决危机,可以增强自我的力量,帮助个体更好的适应环境,从而顺利的度过这一阶段;消极地解决危机,则会削弱自我的力量,阻碍个体适应环境。
第一阶段:婴儿期(0-1岁),信任对不信任。
第二阶段:儿童早期(1-3岁),自主行动对羞怯怀疑。
第三阶段:学前期(3-6岁),主动对内疚。
第四阶段:学龄期(6-12岁),勤奋进取对自贬自卑。
第五阶段:青年期(12-18岁),自我统一性对角色混乱。
第六阶段:成年早期(18-25岁),友爱亲密对孤独疏离。
第七阶段:成年中期(25-55岁),繁殖感对停滞感。
第八阶段:成人后期至死亡,完美无缺对悲观失望。
(2)埃里克森最突出的贡献是拓宽了精神分析理论的范围。首先,他摒除了弗洛伊德的泛性论观点,强调人格发展中社会和文化影响的作用,把精神分析和社会学结合起来。其次,他强调健康和适应性的自我机制,把精神分析和社会学结合起来。再次,他把以自我为中心的人格发展阶段,拓展到整个生命周期。
(3)其一生著作众多。包括《儿童和社会》、《少年路德:精神分析和历史的研究》、《领悟与责任》、《同一性(青少年与危机)》、《新的同一性维度》、《玩具和理由:经验仪式化的阶段》、《同一性与生命周期:一种新观点》、《生命周期的完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