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经典中,出现过许多不同种类的植物,它们各有特色,以客观可感的实体承载着精深奥妙的佛教思想文化。
那它们在佛教中都有着怎样的意义呢?一起来看看。
文/王早娟
人们在与植物长期的相处过程中,逐渐赋予了植物某种与人相关的含义。
宗教中的植物更是如此,在宗教中,植物具备了超出植物本身的“话语”。
佛教涉及极为丰富的植物文化,植物在佛教表述的不同境界具有不同的形态特征。佛教文化中植物的主要功能包括帮助修行、供奉佛陀、医疗药用以及作为某些尊者的法器。佛教植物的意义主要在于四个方面,即比相、比德、比理、比境。
01
比 相
佛典中常用植物来表示佛陀长相,印度频婆果是一种红色的果实,色泽鲜艳美丽,佛经中多用之表示相貌。
《华严经•入法界品》中有“唇红齿洁如频婆果。”
《新译大方广佛华严经》卷六五《入法界品之六》:“唇口丹洁,如频婆果。”
《佛本行集经》卷一九:“呜呼我主,口唇红赤,如频婆果。”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三八一:“世尊唇色光润丹晖,如频婆果。”
《毘耶娑问经》卷下:“光明集在其身,颊如莲花,唇色犹如金频婆果。”
《方广大庄严经》卷一:“目净修广,如青莲花,唇色赤好,如频婆果。”
02
比 德
佛教用植物来与人的德行相应,德行好的人就用馨香繁茂的植物来表示,德行不好的人则用具有臭味的植物来表示。
《安乐集》中写佛告父王:
如伊兰林,方四十由旬;有一科牛头栴檀,虽有根芽,犹未出土,其伊兰林唯臭无香,若有啖其花果,发狂而死;后时栴檀根芽渐渐生长,才欲成树,香气昌盛,遂能改变此林,普皆香美。众生见者,皆生希有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