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文人对飞将军李广多有褒扬,唐边塞诗人王昌龄的《出塞》更是千古绝唱,每每读到“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的瑰丽诗句时,大英雄李广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高大形象就会闪现在眼前。
就是这样一位战功赫赫、让敌人闻风丧胆、让后人念念不忘的一代名将,为什么终身难封呢?
我们先了解一下李将军的生平简历。
李广者,出身名门,身体高大,臂长如猿,灵活自如,善射无人能比也。
文帝时,匈奴南侵,李广出征,*敌众多,封汉中郎。文帝感慨曰,可惜啊,你生不逢时!若在高祖打天下时代,封个万户侯是不成问题的!
景帝时,七国叛乱,李广为骁骑都尉,随太尉周亚夫出战,战功显赫,因私受梁王封印,功过相抵,后转为边郡太守,皆以善战闻名于边关。
武帝即位,李广调任皇宫禁卫军长官。曾任七郡太守,清廉无贪,家无余财,就这样,凡得赏赐必分其部下。带兵出征,每遇兵困马乏之时,见到水源,士卒不尽饮,其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其不尝食。带兵真是宽厚仁慈,同甘共苦,士卒皆愿随其出征作战。
(李广射虎)
公元前119年(元狩四年),漠北之战。李广随大将军卫青出征,卫青自带精兵沿中路正面出击,而令李广并入右路军,远途迂回包抄。其向大将军请愿,愿任正面前路先锋,直击匈奴。大将军也受皇上告诫,以李广年衰,且运气不好,恐怕完不成使命,不从。
李广对其部下说:我从年轻至今,与匈奴作战七十多场,今大将军令我部绕行迂回包抄,路途遥远,今又迷路,贻误战机,这不是上天要灭我李广吗?况且我已六十多岁,不能回去再受朝廷治罪、他人侮辱,遂引刀自刎。其带士卒莫不哀声震天,百姓闻之,皆为失去一代名将而痛哭流涕。
(将军雕塑)
这位三朝重臣之所以难封?我认为既有主观原因,又有客观原因。
主观来看,李将军一是性格孤傲自负。凭他的出身、武艺、资历等条件,目空一切,恃才傲物,虽亲近士卒,可无视权贵,朝内无亲近朋友。每每出征,常凭一己之力,孤军深入,多遭不测。
二是时运不济,命运多舛。文、景二帝时,处于休养生息,与匈奴属于防御、和亲的对外政策,战争大多小打小闹,故够不上封侯的条件。武帝时,作为一名老将,往往在纠结徘徊中错失立功良机。这也许就是人算不如天算吧!
客观来看,在开疆拓土的武帝时代,恰遇两个军事天才卫青、霍去病,李将军自会发出,既生瑜何生亮的感叹。
天才就天才白,他们又是那么年轻气盛,又是武帝外戚,一位是皇上的小舅子,一位是皇上的外甥。运气又都那么好,18岁霍去病第一次出征,就孤军深入,率八百轻骑,斩敌2000多,活捉单于叔父罗姑比,勇冠三军,封冠军侯。又经漠北之战,大获全胜,封狼居胥,授大司马,与舅舅卫青一起统领全国军队。在这种条件下,怎么会有年迈的李将军的出头之日呢?
这也正如他拔剑自刎时所说,因迷路而不能按时与大将军汇合围歼匈奴,除无战功外,回朝按律当斩,这难道是天意吗?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自太史公,特别是唐之后,李将军受到的赞誉无数,为他的清廉疏财、体恤下属、同甘共苦的人品,为他的精湛骑射、力大无穷的武艺,更是为他一生未被封侯的惋惜慨叹,也是后人在自己不得志时的自嘲与解脱!
(李将军在天水的墓地)
(声明:网图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