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经结束语是哪页,圣经第10页纸说了什么

首页 > 影视动漫 > 作者:YD1662023-04-24 01:43:49

奥利金

三世纪的奥利金(Origen),无论从解经著作的原创性、体量和影响力,都是基督教解经史上第一人。他善于使用寓意解经法(allegorical interpretation),往往从《新约》关键段落找到灵感和突破口,用来理解《旧约》中令人困惑或难堪的经文。他留下一部《约书亚记讲章》,是他写于公元250年左右的布道词。奥利金关心的问题是:《约书亚记》中打的是什么仗?在他看来,以色列人与迦南人之间的激战,描绘的并不是历史上真实发生过的战争,而是象征后世基督徒要打的特殊战役。他找到《新约·以弗所书》中一句纲领性的经文:“因我们并不是与属血气的争战,乃是与那些执政的、掌权的、管辖这幽暗世界的、以及天空属灵的恶魔争战。”(6:12)按照奥利金的解经原则,《旧约》中所写乃是《新约》核心事件的象征和预像,是为今人所预先写下的“鉴戒”,所以不当作纯粹的字面解释。约书亚的征战,不是战场上真刀真枪的厮*,而暗指基督徒抗击魔鬼、邪灵和罪恶的征战,是一场没有硝烟、不见血的特殊战争。于是,攻陷迦南的城镇,就变成敦促后世基督徒勇往直前,与邪恶搏斗,捣毁罪的高墙。

奥利金更引申一步,不仅将《旧约》中的战争抽象化,而且还心理化。《马太福音》中,耶稣让人克制内心的*和邪念,所以奥利金认为“你要打的仗就在你内心;你内心中罪恶的城池必须被攻克,你的敌人从你的心而来”。所以基督徒必须遵从耶稣的教导,采用正面进攻将这些恶念驱逐,必须斩尽*绝,不留活口。所以,约书亚击败五王一段,其真实的寓意其实指将敌人(罪恶)从他们所盘踞的大城(心灵)中驱逐,扫荡干净。奥利金特别指出,外道所纠结的对无辜生灵的屠*,其实只是隐秘记述了基督在洁净我们的灵魂。对敌人“*绝净尽”,乃是根除各人心中的一切罪念。一旦掌握这样的解经术,《旧约》中的残*就一律被精神化、心灵化,《旧约》的历史内容就被抽空,一系列的屠戮就转化为基督教内心的挣扎和修炼,被虚化、幻化成灵魂深处的搏斗。

奥利金以寓意法来化解约书亚的“*绝净尽”,算是比较委婉的辩护。另有一路刚猛的解读,以奥古斯丁为代表。奥古斯丁的思路颇为简易直截,可以概括为:出自神命,则无不妥。既然《圣经》中明确记载屠*一事出自上帝的命令,而上帝是至高、至善、至公,所以他一切的指令都必定具有天然的正当性和合法性。奥古斯丁丝毫不回避屠*的历史真实性问题,他认为*戮本身不一定就是罪恶,而要考虑*戮的目的、发令者、以及具体的历史情境。事件自身的道德含义,并不在事件本身,而在于是否出自上帝的安排,尤其不能单纯以人类的观念来衡量此事的道德价值。这样的意见尤见于他写于419年的《六经或问》一书:

约书亚在攻陷的城池中不留一个活口,这不应被视为可怕、残忍的行为,

因为是上帝自己下令。但是,凡因这事就认为上帝残忍、就不愿意相信旧约作者就是真正的上帝,这样的人对于上帝的行事、对于人类的罪均判断错误。这样的人不知道每个人应当遭受何种苦痛。结果,他们认为,当将要沦落者被毁灭、当凡人死去时,这便是极大的罪恶。

圣经结束语是哪页,圣经第10页纸说了什么(9)

奥古斯丁

这段话有两层含义:上帝的命令永远合理,不容置疑;被*者乃是罪有应得,旁人不应当心怀妇人之仁,不要一看到有*戮就怀疑上帝的仁善。凡夫俗子不能洞察上帝深邃幽微的心意,所以不得对神的命令评头论足。凡执行上帝的命令,无论此命令为何,都是正义的。奥古斯丁采取一种强硬、不容分说的姿态,不考虑行为本身的道德意义。在他看来,约书亚忠实执行上帝的计划,所以在道德上毫无亏欠。

以今天的眼光来看,奥利金“属灵”的解释比较迂曲,而奥古斯丁的神正论(theodicy)则颇为“霸道”。先不管这两种早期解读是否令人信服,但有一事却毫无异议:《旧约》中的“*绝净尽”在历史上投下一道浓重的阴影,树立了因宗教分歧而屠*不同信仰者的圣战模式。赫弗莱特在书中花了相当的篇幅讨论了第一次十字军东征,而这也是很多学者在谈论《圣经》与暴力、《圣经》与战争时最喜欢举出的例子。

1099年6月,十字军经过三年长途跋涉,终于抵达耶路撒冷。此时,全军虽已人困马乏,但夺回圣城在即,所以大家继续透支着宗教狂热。根据时人的记述,在进攻耶路撒冷之前,军中主教决定先举行宗教仪式,全军绕城一周。这明显让人感觉是在模仿约书亚进攻耶利哥之前所做的法事。吉伯特(Guibert de Nogent)这样描写:

攻城之前,主教和教士下令,他们所管辖的众人念诵祷文、斋戒、祷告、施舍。主教们想起在耶利哥曾发生过的事,想起当以色列人的号角吹响时,异教城池的墙就坍塌,想起以色列人抬着约柜绕城七次,然后不信上帝者的城墙便倒塌。于是他们也赤脚环绕耶路撒冷一周,带着忏悔的心情,边流泪边高喊圣徒的名字。

圣经结束语是哪页,圣经第10页纸说了什么(10)

耶路撒冷之围

需要指出,这位吉伯特并未随军参战,他在编写历史时,或许有神学的发挥,当然也不排除他有特殊的信息来源。有几位亲历者都不约而同提到绕城一周,只是未提及约书亚。在攻城之前举行宗教仪式,祈祷上帝的帮助,无疑可以提高士气,为战士注入宗教强心剂。即使当事者并没有想到以约书亚为样板,至少我们可以看到同时代的史家立即将这一事件赋予了《圣经》含义。

十字军于7月15日晚,用事先造好的攻城器械攻破耶路撒冷北门,占领了这座耶稣受难的圣城。*红眼的基督徒展现出与基督精神完全相悖的残暴。他们见到城中居民,无论男女老幼,一律砍死。有目击者称城中血流成河,因热血四溅,街上竟有雾气蒸腾。基督教战士不放过一个异教徒,甚至将襁褓中的婴儿从母亲怀里夺走,倒提着脚跟,在墙上或门框上摔死。有多位亲历者都提到,十字军不加分别地*害了城中所有人。值得注意的是,他们记述屠城时所用的拉丁文措辞,都与拉丁文《圣经》中翻译“*绝净尽”的词句相同。就这样,约书亚的屠城在两千多年后在耶路撒冷重演。

圣经结束语是哪页,圣经第10页纸说了什么(11)

血流成河的耶路撒冷

耶路撒冷的屠城发生近四百年之后,哥伦布发现了美洲。随后,西班牙殖民者踏上新大陆,发现千百万印第安人生于斯、长于斯。此情此景,不免会让新一代的征服者回想起以色列人当年踏上迦南的情景,他们也自然而然要重温约书亚的军事方略。1513年,德·恩西索(Martin Fernandez de Enciso)加入美洲殖民的远征队。他写有一篇备忘录,其中引用很多《圣经》段落,证明西班牙完全可以采用《圣经》中的做法来征服美洲。德·恩西索这时提到《约书亚记》,是毫不奇怪的:“耶利哥是迦南应许之地的首座城市。摩西派约书亚来到耶利哥,要求当地住民放弃该城……当耶利哥人拒绝放弃土地时,约书亚便围困他们,将他们尽数*掉。随后,约书亚用武力征服迦南所有领土,很多人被*,被俘者沦为奴隶。所有这些事完成,乃是上帝的意志,因为耶利哥人是拜偶像的民族。”之所以要概括这段征服故事,当然是为了古为今用。按照德·恩西索的理解,上帝将印第安人交到西班牙人手上,就如同将迦南人交到约书亚手上一样。征服美洲,为的是将天主教传入西印度,所以国王有正当权利要求那些拜偶像的印第安人交出土地。德·恩西索的结论是:“若印第安人不从,则国王完全有理由开战,*死他们,将战俘变为奴隶,就如约书亚对待迦南地的住民一模一样。”约书亚的“*绝净尽”又为屠*美洲印第安人做了舆论准备。

圣经结束语是哪页,圣经第10页纸说了什么(12)

上一页1234下一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