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老爷子也走了……
今天下午3点30分,著名评书艺术家单田芳因病在中日友好医院去世,享年84岁。
“凡有井水处,皆听单田芳。”单田芳的名字在中国可谓家喻户晓。
他说了一辈子的评书,有录音记录的就有100多部,在全国500多家电台、电视台播出。单田芳独特的嗓音陪伴了从“30后”到“90后”的几代中国人,他的语言魅力打通了地域、文化、年龄的界限,据说曾经每天有1亿多人在听他讲故事。
7年前,环环曾在单田芳北京的家中,采访了这位评书界德高望重的老艺术家。虽然当时老先生已77岁高龄,却依然精神矍铄、思路清晰,对过往的经历有着惊人的记忆力。
单田芳的人生经历充满坎坷。
1934年,他出生在一个曲艺世家,外祖父王福义是最早闯关东的那批民间艺人,母亲唱大鼓,父亲是弦师。但单田芳年轻时并没有想过去说评书。“虽然我出生于曲艺世家,亲戚都做这个,但我却喜欢学工科和医学。”说评书的人在那个时代是闯荡江湖,走到哪儿说到哪儿,登不得大雅之堂。
1953年,单田芳高中毕业,考上了东北工学院。开学刚一个星期,却生了场大病,再加上家庭遭遇变故,他不得不退学,1955年进鞍山曲艺团,开始说起了评书。
那时已是解放后,说书人的地位提高了。“领导讲话说文艺工作者是灵魂的工程师,能起到教化人类灵魂的作用,提的位置非常高。”新中国成立之初,是评书的一个繁荣时期。“等到‘文革’前,一个运动挨着一个运动,文艺就开始走下坡路了,限制非常多。”
从1964年开始,传统评书一律不许说了,这也砸了一批老说书艺人的饭碗。“他们说的都是帝王将相、才子佳人,都是老东西,不让说了怎么办?”只有很少一部分,像单田芳这样有文化的艺人能够说新书。《地道战》《地雷战》《野火春风斗古城》,当时流行的小说单田芳都跑到书店买来,看完背会就开始说,那段时间他说了33部新书。到“文革”期间,评书彻底取消了。
改革开放后,是评书的第二个复兴期。1978年,单田芳录制了他最为脍炙人口的长篇评书《隋唐演义》。“国家、国家,国在前,家在后,国家的政策直接关系到人的生死存亡,这是一点儿都不假的。”单田芳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