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以后,他从鞍山到北京,做起了“北漂”。“我想我要是能在北京得到认可,那是非常光荣的事情。”
1993年,单田芳应北京电视台之邀录了80回《七杰小五义》,播出以后反响很好。1994年,他又录了《百年风云》,此后中央电视台《曲苑杂坛》栏目请他录了400集《薛家将》,在全国播出后产生很大影响。
“我是两条腿走路,电台、电视一起上,一直就忙到了今天。”退休以后的单田芳比退休前忙多了。“我很喜欢这种生活,很刺激。我有一技之长,很多人喜欢我,这就叫幸福。尽管累一点,但这个累里是带着甜的。”
多年来,单田芳始终保持着这样的作息习惯:早上4点多起床,10点左右录完两三段书。下午,再开始准备第二天的书。
单田芳家里经常宾客盈门,其中不少是来拜师学艺的。2009年,单田芳被定为“评书”这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第二年,他举行了两次拜师会,一共收了27个弟子。“既然我是这个文化遗产的传承人,那我就得责无旁贷地把这门艺术传下去。但光靠我哪行啊,再不收几个弟子,传承下去,就没有时间了。”单田芳说。
然而,这么多徒弟,教授的方式不可能再是传统的口传心授了。“这门艺术看似简单实际上很难,必须根据亲身体会一点点传授,学生再去实践、摸索,很复杂的一个过程。从表演形式上来看,评书就是一个人,没有灯光、布景、道具,只靠一张嘴去说,很难把千千万万人给说住。说不出两下子,笼不住人,等于白干。”
单田芳的子女都没有继承他的评书事业。“我的孩子们虽然喜欢这个,但是‘文革’时都耽误了,想要学的时候都20多岁了,有点晚。而且,你说了评书也未必能成名,保证不了生活。”
单田芳平时特别注意国内外的新闻。“了解最新的时事,对我说书也有帮助,随时都可以把一些最新的东西加进去。这样,我虽然说的是老书,但是老瓶装的是新酒。观众听着不觉得陈旧,就有生命力。”
当时说到评书艺术的未来,单田芳认为:“评书市场虽小,关键是我们行内人应该不甘落后,让广大听众了解、爱惜评书,这就要靠我们的钻研,如何跟上时代,挖掘更多老百姓喜欢的东西。我相信评书还会有更繁荣的时候。”
2011年,单田芳出版了自传体《言归正传》,同时录制了百回评书。
为什么说了一辈子评书,最后开始说自己?单田芳说这就叫“言归正传”。“我说了这么多的书,不管是武侠的还是历史的,说过的人物有上千个,说的都是别人,现在我要说说我自己。”《言归正传》的副题就是“单田芳说单田芳”。
他说:“只有我自己才最了解自己,写出的东西才最真实。我已经76岁了,再不写恐怕就没有机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