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妤
不能说大剧院版《牡丹亭》是这些年最好的《牡丹亭》版本,但却可能是那么多版本里最有“意思”的。这是一个真正属于2022年的版本,当代、新颖,算得上国际化,但依然恪守着昆剧的传统,让人深刻感受到中国古典艺术的美。它有些出格,但是不逾矩。舞台上的一切都审美在线,而作为一台昆曲《牡丹亭》最重要的表演,还这么出人意料地“完美”。
《重逢牡丹亭》剧照 本文图片由主办方提供 摄影:齐琦、尹雪峰
2022年,在一个演出业相当不容易的夏天,上海大剧院推出了全新制作的《重逢牡丹亭》,从8月11日开始连续演出5场。“重逢”两字,有太多含义。出品方说,这是经典与当代“双向奔赴”的一次重逢,亦是观众和剧场的一次重逢。
而于《牡丹亭》来说,当汤显祖的这部明传奇在昆曲舞台流传了400多年之后,它已经成为这个600年历史古老剧种全部美学的最高成就,也是中国传统戏曲美学的巅峰。要在这个巅峰上再创作,殊为不易,更不讨巧。
戏还没开演,各种争议已经纷至沓来。对于一个把《牡丹亭》剧本都重新结构了的新作品来说,这是无法避免的。
在这个剧本里,编剧罗周并没有以汤显祖原著中的时间线为剧本结构,而是以杜丽娘之梦和柳梦梅之梦这两个“梦”为创作起点,把原著55出戏里选出《言怀》《玩真》《魂游》《幽媾》《冥誓》《回生》几折,用新的结构串起。按照导演马俊丰的解读,这是一个昆曲舞台上的“盗梦空间”。
说不上这样的结构有多好,因为这个叙事结构有点难,更有点“乱”,当舞台上出现了柳梦梅陪伴杜丽娘唱《游园》和《寻梦》,杜丽娘独自一个人演《惊梦·山坡羊》,演员和观众在寻找逻辑支撑的时候,都会有些恍惚。甚至于因为这个结构,当全剧演至《幽媾》《冥誓》,观众的情绪已经抵达高潮,《回生》一折足以让全场动容的时候,突然出现的“梦中梦”又让观众的情绪回到了起点。
然而,不得不说,这个在胆色上值得敬一杯酒的改编,赋予了这部《牡丹亭》焕然一新的创作面貌。也许正因为这个全新的创作起点,让剧组全体上下都开始用一个全然不同以往的视角开始审视《牡丹亭》。而在过去,无论《牡丹亭》有怎样的版本,大多只是在剧情人物上删删改改,在舞美服装和舞台样式上换种风格而已。
或因此,这个版本从各个方面都呈现出一种极致的当代感,也让观众尤其是常看《牡丹亭》的观众有一种非常的新鲜感。
舞台视觉可能是最直接的观感。舞美设计把最当代的镜面设计和最中国古典美学的明代绘本一起搬到了舞台上。观众看到的是一台极为写意甚至幻象的“雕梁画栋”和“断井颓垣”,而亭台楼阁和演员表演时刻在镜面中互为呼应,时隐时现,虚实难辨,构成了一种古典和当代交织的奇妙视觉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