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洪武元年八月十五日到达上都,至洪武二年六月十三日离开上都去应昌,元顺帝在上都呆了十个月,或者说,他观望了十个月之久。这十个月,是决定元朝命运的最后时刻。
刚逃到上都时,元顺帝最担心的是明朝大军尾随而至,所以时刻保持戒备。
他将上都留守乃蛮台的职务升为枢密副使,让乃蛮台手下的一万余人的骑兵充当自己的宿卫,时刻提防追过来的明军。然后又令高丽王带兵至上都,听候调遣。
在上都稍稍站稳脚跟后,元顺帝又封忠于自己的扩廓帖木儿为齐王,也速为梁王,并寄希望于这二人能够从明军的手中收复大都。
扩廓帖木儿虽然他在韩店之战中击败了明朝大将汤和的部队,但在徐达、常遇春的援军到来之后,战局发生了根本性的扭转。
徐达、常遇春用计夜劫了扩廓帖木儿的军营,元军大溃,扩廓帖木儿狼狈逃窜,不但没有收复大都,反而连山西都丢掉了。
洪武二年二月,梁王也速率四万精骑进抵通州,意图夺取大都。但明军反应很快,常遇春与李文忠及时回援,在凛州一战中,大败也速,粉碎了元军对大都的最后一次反扑。也速只得退守大帽山,并向元顺帝告急。
洪武二年六月,明军连克大宁州、新开岭,兵锋直指元上都。元顺帝召见众位大臣,询问大家对局势的看法。
大臣们讨论来讨论去,形成的结论是“无可为也。”灰心之极的元顺帝只得仰天长叹道:“天意如此,朕将奈何?”六月十三日,绝望的元顺帝只得放弃上都,逃往应昌。
应昌位于今天的内蒙古克什克腾旗,在上都以北一百公里处。这里地处大都与蒙古人的老巢和林之间,距离和林只有一千余里。元顺帝到达应昌后,面临着一个艰难的决择,那就是是否继续向北逃,一直逃到和林老巢的问题。
元顺帝知道,逃回和林,意味着他的大元帝国放弃了对中原的争夺,灰溜溜地被人赶回了蒙古的祖地;但不逃回和林,他还有力量同朱元璋去争夺中原吗?
在应昌,元顺帝又听到了一个坏消息:明将薛显率军出古北口,正朝应昌方向进发。这时有不少大臣便劝元顺帝放弃应昌,“北幸和林”,但元顺帝一直犹豫不决,迟迟下不了决心。
在他心中,总是对退回和林心有不甘,一直想着还能攻下大同,借道山西收复大都。但他的最后一次尝试,还是随着元将脱列伯、孔兴被明将李文忠击败而破灭了。
脱列伯兵败之后,远在兰州的扩廓帖木儿上奏元顺帝“勿以应昌为可恃之地,速幸和林”,然后自己选逃回了和林。
顺帝受此打击后一病不起,于数月后病故于应昌。其子爱猷识理达腊继位,仍用大元国号,是为昭宗。
元昭宗登基不久,终于率着一干大臣北上和林,在和林建立起了北元政权,这也意味着元朝从此退出了对中原地区的争夺。明朝统一全国的战争以胜利而告终。
元顺帝虽然是朱元璋的手下败将,但他仍然成功地率着他的政权一路北逃,为蒙古人保留下了一支有生力量。
虽然大一统的元王朝在他的手中覆灭,但他儿子建立的北元政权,却长期与明朝对峙了几十年,于1402年被鞑靼取代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