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是电视剧创作的一大母题。
剧里的青春常有,但电视剧《胡同》里的青春,却不常见。
那么,为什么要做这样一种,「不一样的青春」呢?
1
上篇:不一样的青春
关于青春的母题,千百年来、千百年后,都不会变。因为「人」只要是「人」,无论怎样时空物换星移,青春总是关于那几个关键词、那几个主旋律。
只是,同样的关键词,依然会有大小之别。
那么,什么是「小青春」与「大青春」之别呢?
比如,所有青春的气质都是类似的,都是「热血」的。
只是,青年为什么而热血,决定了大小之别。
《胡同》里的热血,不只是为了个人主义的成功也好,兴趣也好——虽然这也很重要,而是将个人的热血奋斗,融入时代的热血洪流里,用自己的热血铸就时代的滚烫。
它向我们刻画了一个热血而纯真的年代:
第一篇章,50年代的胡同青年,新中国成立之初,有田枣这样纯粹的热血青年,她心心念念想当街道积极分子、居委会主任,但她对名、对利,毫不计较,「我不要钱,不要职务,只要能给街坊邻居做事儿,我高兴!」有大勇这样勇敢的热血青年,「我想报名参军,我想保家卫国」。
第二篇章,80年代的胡同青年,改革开放之初,有孙晓敏这样的「外冷内热型」的热血青年,性格沉稳、内敛果断,为胡同创业青年们提供最坚强的后盾;有林卫东这种「人精型」的热血青年,头脑活泛、生命力旺盛、点子层出不穷,是中国第一代有创业精神的创业青年。
于是,你看到的,不仅是他们成为了一名热血的青年,而是他们也成就了一个热血的年代。
第一代年轻人的热血,灌溉了我党扎根基层的土壤。尤其解放军刚进城,千头万绪、百废待兴,正是得到这些胡同热血青年的帮助,才让症结得以突破、社会得以稳定,可以说,没有基层工作的保证,就没有人民的安居乐业。
第二代年轻人的热血,扬起了改革开放浪潮的风帆。是新一代有着「开放」新思想的新基层青年,把高屋建瓴的思想落地成激发效能的实践,让社会生产力的机器动起来、转起来,才成就了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的40年。
中国,从稳定走向繁荣,每一步,都离不开这些「基层的中国热血青年」。
比如,所有青春的主题也都是类似的,都是关于「成长」的。
只是,《胡同》的「成长」,做出了更丰富的层次。
它有通常青春母题叙事中、备受观众欢迎的「个人成长」。尤其年轻观众,更喜欢看一路成长、一路开挂的故事。比如在第一篇章中,田枣就是这样一位「逆袭」的大女主,她从一个大字不识、意气用事的「胡同串串」,逐渐成长为一位有文化、有担当、有组织、有纪律的基层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