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2013年1月,王家卫筹备了10年的电影《一代宗师》上映,虽然票房不高,但真爱粉不少。
几年来,我也就看了20遍吧。
用电影中的话说:“兄弟也算练过几年。”只是说来惭愧,功夫没上身,理论和轶事倒是听了不少。
所以想借电影,聊聊消散在时光深处的武林。
这篇文章中的电影是引子,说的是历史,是武林,是江湖,是人物和世事。
从功夫说起吧。
所谓三大内家拳是形意拳、八卦掌、太极拳......其他还有通背拳、八极拳、咏春拳等等。
各个拳种都有自己的起源和集大成者,他们在晚清民国纷纷走向北上广,招收徒弟推广门派。
和历代开国皇帝一样,徒子徒孙们特别喜欢给祖师爷贴金,类似梦见神仙传授啦、无意找到名人留下的秘籍啦。
比如形意拳。
普遍认可的创始人是姬际可,他是明末清初的反清义军将领,在兵败之后躲到破庙里,意外得到岳飞留下的拳谱。
这肯定是后人讹传的。
姬际可本来就是万军中取上将首级的将领,一杆大枪玩的出神入化,功夫只能来自家传和军中磨砺。
清朝镇压起义之后,他为了保留火种,不得已把枪术演化为拳术,取名心意六合拳。
正所谓脱枪为拳。
后来,姬际可的传人,又在原有的基础上演化为形意拳,就是电影里马三、帐房先生练的刚劲。
比如八卦掌。
八卦掌的开山祖师是董海川,原本也喜欢武术,练了很多年家传功夫,经过多名师傅指点之后,进行了一场武术的改造升级,取名为八卦掌。
江湖传言:“董海川遇到异人传授。”基本是后人编造的美好童话而已,不能轻易相信。
章子怡演的宫二先生,练的就是八卦掌。
比如太极拳。
原本在河南小范围流传,而陈家沟的人功夫最好,慢慢也就成了太极拳的代言人......对了,当时不叫太极拳。
后来杨露禅慕名而来,苦苦哀求陈家人收为徒弟,经过18年才把这门功夫学到手。
当时的太极拳很厉害。
杨露禅学成以后到北京闯荡,拼命和人比武挣名声,一旦出手必定见红,最终换来“杨无敌”的名头,其绝技是“鸟不飞。”
吴京演的《太极宗师》,说的就是这个事。
所以太极拳基本以杨露禅为标杆人物。
武术界也喜欢讲故事。
能编出完整故事的门派,就是世人认证有明确来路的门派,徒弟也觉得脸上有光,说出去有面子。
由于那时的武者多数没有文化,大部分门派没有故事可讲,于是就缺乏明确来路,只能以集大成者为祖师爷。
这种的代表是咏春和八极。
咏春没有故事,直到李小龙红遍世界之后,学咏春的人才以叶问为祖师。其实咏春在民国时候,嗯,不太重要。
而八极的宗师是李书文,至于拳术来自于哪里,几乎没有人关心。大家只在乎门派厉害与否,祖师有没有名气,将来能不能挣到饭碗。
而很多门派连集大成者都没有,地位又会降一级,只好在历史中打酱油。比如燕青门、螳螂拳、铁砂掌等等。
不论有没有故事,武术的来源是一样的。
它们基本来自于民间武学世家,而民间武学又来自于军队搏*技能。
追根溯源,武术的本来面目一点都不花哨,基本是简单的力量、速度、反应和肌肉训练。
唯一目的是技击。
二、
那个年代,练武是一门生意。
“生意”二字绝对没有贬义词。
清朝的商业氛围很浓,不仅有遍布东亚的贸易网络,晋商还在全国各大水陆码头开设票号。商人的货物和白银,经常遭到土匪眼红。
为了保护家业,镖局应运而生。
镖局的业务主要分两部分,一方面要给商业行动保镖,另一方面也要给土豪看家护院。
这些都是刀头上舔血的工作,身上没有真功夫的话,平时996根本扛不住,说不定某次加班还得猝死。
工作压力大、竞争激烈才有进步的动力。
姬际可的徒孙戴龙邦是开镖局的,为了进行商业垄断,戴家心意拳的宗旨是传男不传女,传里不传外。
相当于某家垄断市场的公司,拥有几个核心专利,肯定不会轻易送给别人,对不对。
当时人也说:
“只见戴家拳打人,不见戴家人练拳。”
所以那个年代的武术相当于大学专业,学的好可以找工作养家糊口,甚至融资创业,类似现代的计算机、金融。
晚清以来,内有各地土匪横行,外有洋人打秋风,让京城和各地的王公贵族也没有安全感,纷纷请武术宗师保家护院。
于是,市场需求进一步刺激武术产业的发展。
李洛能不知用什么办法,把戴家的核心专利学到手,改名形意拳后教出八大弟子,投身于火热的保镖事业中。
八卦掌宗师董海川,也在睿王府中当差。
进入民国以后,还有八极霍殿阁做溥仪的保镖、李书文做袁世凯的练兵教官,宗师们进入编制吃着皇粮,前途无量。
看到了吧,晚清的武林是一门成规模的产业,既能赚钱也有前程,金钱的魅力吸引无数人加入其中。
而占据产业上游的武林宗师,由于有钱有势,则会受到吃瓜群众的追捧,又给予武者人格尊重。
这一点对于我们来说,应该很熟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