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宗师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一代宗师如何塑造人物的

首页 > 影视动漫 > 作者:YD1662023-06-02 23:39:39


五、

武林的第二种转型方式是改变目的。

曾经的武术以*人为目的,但是时代变了,这一套已经行不通了,*人是要犯法的。

孙禄堂的思考是以技击和修养为目的。

他先跟随郭云深练习多年形意拳,又跟随程廷华学八卦掌,晚年还坚持学习太极拳,真正的融三家为一炉。

而且孙禄堂的学养很深,谈论文化和哲学的时候,连进士出身的文人都佩服的五体投地。

孙禄堂在《拳意述真》中说:

“人之一生,饮食之不调,气血之不和,精神之不振,皆阴阳不和之故也。故古人创内家拳术,使人潜心玩味,以思其理,身体力行,则能复其本来之性。”

说人话就是:多锻炼,身体好。

李仲轩口述、徐浩峰编撰的《逝去的武林》也记载:

“练成钻拳以后,人的性格会变得沉稳谦和,皮肤质地也会改善,心思也变得缜密。以前的老拳师不识字,可气质高雅,就是因为内家拳不但改造人体,还可以改造心智。”

具体怎么样,咱也不知道。

不过老辈成功者说有用,那大概是有用的,所以孙禄堂想从这方面着手,把三大内家拳改造成可以技击,也可以养性的体育运动。

技击的目的没有变,但是不再谋求*人,而是内化为追求个人提升。

从1915年起,孙禄堂连续出版《形意拳学》、《八卦拳学》、《太极拳学》、《拳意述真》等著作,完善三大内家拳的理论,又提炼了拳理的哲学,让武术和中国文化融为一体。

从此以后,练武和修养不再冲突。

而且这种武术方式很适合时代需求,可以说民国武林的转型是很成功的。

一代宗师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一代宗师如何塑造人物的(9)

六、

民国武林的转型成功,也有难以解决的根本性问题:

“武术没有根本性的产业为依托。”

晚清时期,大部分武者可以依托于镖局等产业谋生,可以看成是自力更生的闭环,不愿意从事走镖也没关系,他们的功夫足以谋取社会地位。

进入民国以后,这个产业没有了。

不论到学校或军队执教,只是看当时的社会风气和环境,并不是稳定长久的产业。

一旦战争结束,或者亡国灭种的危机消失,武林做为整体性行业,立刻成为镜花水月。

抗日战争结束后,各地国术馆纷纷闭馆,军队经过二战洗礼,飞机大炮也替代大刀长矛。

武者失业了。

冷兵器时代的精华,在工业时代几乎丧失立身之本,才是武林没落的根本性原因。

汇款和物流替代走镖,飞机大炮替代武术,广播体操替代技击,那个武林中的东西还能做什么呢?

武学千年,烟消云散的事多了。

1949年,随着国民政府迁往台湾,一大批宗师也远走海外......蓝衣社的一线天到香港理发,宫二重新做回医生,叶问也不再是培德里的地主。

曾经的三大法宝,如今一个都没有了。

没有自力更生的产业,也就没有受尊重的人格,系统的教学也无人问津,各大门派随着时代变局撕裂成碎片。

新社会的人们都知道,练武不能当饭吃,谁又有心思苦练十几年?

有这时间干什么不好。

一代宗师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一代宗师如何塑造人物的(10)

一代宗师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一代宗师如何塑造人物的(11)

而武术的哲学改造,后来也被套路表演的简化武术替代......技击太危险了,还是套路表演好看。

武林的两方面转型,都被时代的列车抛弃。

所以呢,武林留下来的东西都是破碎的,没有系统的,不成规模的,当然也是不能实战的。

《一代宗师》中,叶问刚到香港说:

“无瓦遮头舞龙舞狮,一概不教,跌打正骨内功点穴,一概不会。”

但是曾经的体系没有了,叶问为了吃饭和传艺,只能以8毛一位的价格收一群烂仔为徒。

一线天明明知道,教三江水是糟蹋祖宗的东西,也不得不捏着鼻子认了,好歹教一点呗,好歹传一点呗。

宫二更是把64手忘了。

这也是那个年代的宗师困局,明明有一身好功夫,偏偏传不下去,只能以碎片化的形式传给不同的人。

东一拳西一脚,学的人又能学到什么呢?

他们都知道自己的东西有多好,算是见过自己......亲眼目睹时代大变武学没落,也算见过天地......只是身上的东西传不下去,可惜见不到众生了。

《一代宗师》是一个悲剧的故事。

武林也是一个悲剧的行业。

宗师走过历史,苟且在武林的人,大部分是无瓦遮头舞龙舞狮之辈,打架斗狠只为了一个红包而已。

嗯,如今的武林连打架都不会了,那些所谓的大师,正经本事一概不行,却把自己包装的神乎其神。

比如闫芳之流。

都是些神棍而已。

一代宗师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一代宗师如何塑造人物的(12)

上一页1234下一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