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雅清就想和大家再次重温这部《人生》,来看看真正的经典,是如何打造的?
一、尊重原著、尊重历史,是电影《人生》成功的基础影片成功地塑造高加林、刘巧珍、德顺爷爷、黄亚萍等人物形象,高度还原了原著中所表现的时代背景和人物生长环境。
它剧情凝练,主题深刻,矛盾冲突集中,令人看过之后有感触,有震动,有回味,有深思。
各位看得真,这部《人生》的编剧,就是路遥。
没有谁,比他更懂《人生》。
《人生》这部小说,是路遥于1982年创作完成的一部作品。是他真正意义上的成名作。
故事的发生时间是在80年代初,当时,中国的户籍制度分为农村户口和非农村户口,由此产生了非常严重的社会差异,那就是城乡之间的巨大差别。这种差别不仅表现在分配制度上和各种福利待遇上,而且更表现在文化特征和价值理念上。
比如,一个城市居民,只要你有工作,你就能享受到各种福利待遇,衣食无忧。然而农民,除了要“交公粮”之外,还得参与各种无偿的劳作,最后剩下一点时间,才能去侍弄自己的“自留地”。
如此一来,就产生了明显的等级观念,农民进城,总会被称为“乡下人”,在重庆是被称为“农伙儿”,城市人仿佛总能表现出一种莫名其妙的优越感来。而农村人,则普遍都显得怯懦而自卑。
所以那时,有多少城市青年想“跳出农门”,改变命运?
小说《人生》就产生于这种时代背景下。
路遥在年轻时,就不断地在城市和乡村之间来回奔波,他深刻地感受到了一个出身于封闭贫穷的山村的青年,在步入大城市之后,必须要面对的来自物质和精神上的双重刺激。于是通过高加林这个人物的塑造,提出了“农村知识青年该何去何从”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