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在创作电影《人生》的剧本时,路遥也强化的这一点。这使得高加林和刘巧珍的命运,都有了落脚点。
所有的文艺作品,都无法脱离时代的背景。不然就是“空中楼阁”,没有根基。
当吴天明通过镜头、音乐和演员的表演等综合艺术,将路遥的文字变为电影的画面,我们看到,他没有对路遥的思想进行篡改,而是对原著的内核进行了高度还原。
时代背景很真实,人物状态很真实,山川地貌很真实,角色的喜怒哀乐也很真实。
因为真实,所以深刻而动人。
为了取得这种真实的效果,吴天明在影片的筹备阶段,就两次跟随路遥,进入陕北深入生活。
他亲眼看到了当时的陕北农民过的是什么样的生活,而那时农村年轻人的心里,又究竟想的是什么。
只有创作者有深刻的感触和体会,才能真正创作出打动人心的东西。
在影片开拍前,吴天明,又带着剧组人员来到陕北,要求演员必须和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还安排周里京和吴玉芳穿上剧中人的服装,到农村集贸市场,去观察真正农民的生活状态,和精神面貌。
周里京和吴玉芳,都是打小就生长在城市的演员,但他们通过体验生活,和与当地农民心贴心的交流,真切体会到了那种封闭的观念和不对等的城乡差异,才是造成农村愚昧、落后和贫穷的真正原因。
因为“心里有底”,所以他们所塑造的人物,也就更加真实可信。
二、将路遥的文字,变成经典影像,感动万千观众,吴天明功不可没小说是文字语言的艺术,而电影则是以视觉和听觉为主的综合艺术。二者相辅相成。
若没有优秀的小说作为基础,电影将失去灵魂。
同理,若没有导演的再创造,若没有摄影、绘画、灯光、音乐、表演等多种艺术形式的有机结合,也无法将小说中的主题思想和最精彩的部分,表达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