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亚南山南海观音
沿海平原海南岛沿海平原带是海南岛地貌环带结构的最外一环,面积7800多平方公里,由海岸平原、潟湖平原、三角洲平原3种地貌组成。
海岸平原,由多条沙堤和于涸低洼潟湖沼泽相间组成,地势起伏,高处是沙堤,土质沙性,生长耐旱植物;低处是灰黑色沼泽地,土质较粘。如乐东莺歌海一带,西岸形成南北走向沙堤群,南岸却形成东西走向沙堤,使莺歌海沙堤群由2组不同走向的沙堤合成,呈三角形岬角突入海中,沙堤内成为一潟湖洼地。
潟湖平原,在海岸沙堤后方,以东海岸的文昌、琼海、万宁等沿海最典型。海南最大的潟湖万宁小海,是海湾被一大沙堤隔开而形成的,但尚未干涸成洼地,故成典型的大潟湖。其他潟湖区多被风沙堆积填干而成为平原,其表层为沙土层,往下为粘土层、黑色潟湖粘土层,以及部分泥炭土。
南渡江新埠岛入海口
南渡江口三角洲上的海口市三角洲平原,在江河出口处由泥沙堆积而成,但海南岛山林茂密,河流含沙量不大,绝大多数江河出口沉积物堆叠不厚,如昌化江、万泉河、陵水河等河口都仅停留在三角洲的雏形或河口平原状态,典型的三角洲只有位于海口市的南渡江口三角洲,还有儋州西北濒临北部湾的北门河三角洲。
南渡江三角洲是海南最大的三角洲,是由南渡江口的古溺谷湾,经千万年淤积含有贝类的细沙泥等海相、河相沉积物而成。
海岸三亚海岸线
海南省海岸线总长1927.6公里,其中海南岛海岸线长约1618公里,(新数据为1823)海岸线系数为0.0477。
海南岛热带海岸地貌主要有砂堤堆积、海滩岩、红树林海岸、珊瑚礁海岸、港湾地貌5类。
红色砂堤堆积,海南地处热带,海岸沙滩和砂堤中的铁质氧化充分,使砂堤成为赤红色堆积(年代属晚更新世)。如陵水新村淌湖和黎安港之间的红色砂堤,由凤凰山脚延伸下来,披覆在白色沙滩上,并胶结成坚硬的红砂岩。乐东九所到昌江昌化一带海岸和文昌的海岸都有这种红色砂堤地貌。在正对着东北季风的琼东北海岸,从文昌木兰头到抱虎港的砂堤上,海岸风沙堆积日益加高,发育出风成砂丘岩层,砂堤长达30多公里,最高点昌洒湖塘坡达58米多,其高大壮观为全国所罕见。
沙滩上的海滩岩,在海滩上从滩面到海面,由于阳光强烈照射,水中钙质饱和析出,把砂子胶结成一层坚硬的粗砂岩和砾岩,厚度一般在2米以下。这种钙质胶结砂层即海滩岩,岩层向海倾斜,被风浪打碎后形成岩石堆或巨大礁块,是鲍鱼栖息的好地方。若海岸被冲蚀后退,海滩岩层能保存在离岸的浅水中,例如乐东县莺歌海岸外两三百米处的礁石。
清澜港的红树林海岸热带红树林海岸,红树林海岸是特殊的热带生物海岸地貌,分布于港湾内静风环境的泥滩上,风浪大的沙滩不能生长红树林。较发育的红树林海岸主要分布在琼山东寨港,文昌铺前港和清澜港内部、冯家港南北,临高新盈后水湾内和马袅港,儋州新英港内等处。此外,在海口、琼海、三亚、陵水等市县也有小片分布。海南红树林种类多,树型高,生长快,数量和面积皆为全国之冠,被誉为“海上森林”、“海岸卫士”。
环岛珊瑚礁海岸,珊瑚礁是热带浅水造礁珊瑚虫群体骨骼和其他石灰质生物遗体长期堆积而成,也属典型的热带生物海岸地貌。珊瑚一般生长在海水透明、无泥、有浪的浅水域,能在海岸上连成一片礁盘(平台)地形,实际上是一个巨大的石灰质生物群体,在长期不断的生长过程中,形成特殊的珊瑚礁海岸类型,厚度不过10米左右,下面即是沙泥层或基岩,属全新世海侵相。珊瑚岸礁有保护海岸不受波浪侵蚀的作用,又是鱼类水产品集中生长的地点,故礁区生产力比河口区大,平均可达4000克/平方米·年。海南岛浅水造礁珊瑚种类多达110多种,环岛海岸环境极适宜其生长,因而珊瑚礁特别发育,生长带可达2000米宽,位居全国第一。
博鳌,的海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