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国史话》一书中,吕思勉先生写到“写《三国演义》的人,说什么“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好像有什么定数似的,恐怕未必其然了。”诚然,非说有什么定数,确是未必正确。但我想,这句话总归还是有一定道理的,今天我们不妨来聊一聊这个话题。
天下大势自武王伐纣,殷商灭亡,分封一百多诸侯国,这天下,便是“溥天之下,莫非王土”了。但开启天下共治局面的周天子,恐怕没有想到的是,自己的后代会闹出一幕“烽火戏诸侯”的荒谬大戏,使得天子威严扫地,“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也就臣也不臣了。
其实,在西周时期,各诸侯国之间便已经交锋不断。毕竟,即便在农村,邻里之间还会因为“墙高墙低挡着光了、你家树长我家被我摘了果子吃”导致大打出手甚至闹出人命来的。更何况地盘大、小弟多的诸侯们,本就容易造成摩擦,没准儿谁又是谁七舅姥爷,自家外孙挨打不能干看着,也就不顾脸面该出手时就出手了,什么抓耳、挠腮、踢屁股、踩脚丫子都不叫事儿。可这时候整个天下,毕竟有周天子威仪四方,大家多少还是要给点面子的,也不至于闹得太狠,最多我把你家电视砸了,回头还你个夜壶当赔偿,总还能让你有个安身立命之所的。
可一到东周,大家发现当家的脸不那么好使了,这时候也就怪不得大伙拼刀子见血,专踢下三路,玩点断子绝孙的活了。但话又说回来,起先不得试探试探老周到底是真不行还是假不行了嘛,于是大家就弄出了个“春秋五霸”来替天子管理诸侯,这时候CEO也还是给周董面子的。名义上,天下还是姓周的,虽然已经暗藏*机,山雨欲来风满楼了。
所以,家有千口主事一人,要是当家的不行了,迟早得出事儿。
当了营长,还是咱老李说了算!
分久必合可自打进了战国时代,这天下也就名义数周,实则各姓其氏了。此之谓“分”。
从春秋到战国,前后550年左右的历史,大小战役不知凡几。《春秋》记载,在春秋时期242年间,各种战争达448次。到了战国时期,仅大规模的战争就有222次。一路打将过来,各国所求,不就是别国的土地和人口吗?可前边的吞并都结束了,难不成等到只剩最后几家,战争就戛然而止?显然,这时候的战争只会加剧不会结束,唯一能结束的方式只有统一。剩下的,无非是谁来扮演终结者的角色罢了。秦以其天时地利人和横扫八荒,更多的其实还是时代选择了秦而已。
所谓“天下苦秦久矣”,难道几百年不断的战火,普通老百姓就不苦齐、不苦赵魏燕韩楚吗?当百姓出钱、出人、出力都无法保障自己只是活下来的小小*的时候,当频繁的战争不断消减中华大地上的人口的时候,反抗一统的资本还剩多少?反抗的力量就势必只会减弱。这就客观上为统一奠定了基础,虽然这个基础背后是满目的疮痍、无尽的血泪、累累的白骨。以外强中干之国,来面对*气腾腾之敌,焉能不败?只是,恰好,这个对手叫“秦”,恰好,这个终结乱世的人叫“秦始皇”。虽然,这位“千古一帝”让无数人仰望了两千年。
其实,所谓“分久必合”,说到底是大鱼吃小鱼的游戏,一旦平衡被打破,就总要有人出局。至于“合”到什么程度是个头,千山万水早就划清了边界,科技水平也早就锁定了局面。
千古一帝
合久必分如果不是秦皇野心勃勃而又突然离世,“秦”的历史多半应该也会应证合“久”必分。
索性有汉。但当愿意与民休息的统治者纷纷离世,后继之人再不知真正的民间疾苦,帝国内部逐渐陷入新旧势力来回的争权夺利,利益分配一再出现问题。一旦最高统治者(帝王)无法平衡,上层矛盾的激化就会如涟漪般,层层传递到整个帝国统治阶级的最下层。拉帮结派总是要花钱的,还是很多很多的钱,伸手要钱的越来越多,赋税就自然芝麻开花节节高,百姓的日子也就难过。统治动荡、民不聊生,上有欲而下无望,不在沉默中死亡就只好在沉默中爆发。即便有外部势力的干扰也不过延缓或是加剧矛盾而已,改变,恐怕力有不逮。
可从来没听说哪朝哪代薅羊毛都只从一只羊身上薅的,尽管最后的羊都成了“葛优”。爆发也就注定不会只是发生在某一个地方,而是四散开花。所以绿林、赤眉争奇斗艳,魏蜀吴三家鼎立,如春秋战国故事。
三国鼎立
历史走向历史走向必有其规律,但说到底,既然是人的历史,就必然受到人性的影响,贪婪、欲念、渴望、懒惰等等。人类史,更应该称之为一部人性史,至于人性本善还是本恶,那就是我们以后要探讨的了。
对历史的走向,大家有什么看法,欢迎留言讨论。
推荐阅读: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作者,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