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伯克于鄢的原文及注释,郑伯克段于鄢原文及翻译注音版

首页 > 影视动漫 > 作者:YD1662023-11-12 23:35:12

《郑伯克段于鄢》出现在《古文观止》的首篇,原文出自于《左传》。

《古文观止》成书于康熙年间,是由清人吴楚材和和吴调侯叔侄二人编选而成。这吴氏叔侄并不见于文献记载,连生平都几乎无法考据,可是他们编选的《古文观止》却自康熙以来,从最初的用于私塾教材开始流传,而且流传极广,影响极大,历经300多年经久不衰,至今仍受到广大读者的追捧。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大凡读过书的人,几乎没有人不知道《古文观止》。

郑伯克于鄢的原文及注释,郑伯克段于鄢原文及翻译注音版(1)

因此,无白书生从本篇起,将陆续推出“《古文观止》精读系列”,希望能和众多喜爱国学、历史和古文的朋友们共同学习。如有谬误,请朋友们不吝指教。

闲话少说,进入本篇正题。

一、《郑伯克段于鄢》事件发生的背景

《郑伯克段于鄢》选自《左传》,全文仅700余字,虽以记事为主,却是一篇极富文学色彩的历史散文。

标题中的“郑伯”即郑庄公,“段”则指的是庄公的弟弟共叔段。鄢(yān),古地名,在今河南鄢陵一带。这里是指郑庄公击败共叔段的地方。

事情发生在春秋时期鲁隐公元年,即公元前722年。那时的周王室日益衰微,逐渐失去了号令和统聚诸侯的能力,各诸侯国之间也开始了互相侵伐、互相兼并的战争,同时,各诸侯国内部也陷入了权势和利益之争,统治者之间的矛盾在争夺权势的斗争不断恶化。春秋诸国之中,为了争夺王位,骨肉至亲也会变得你死我活,子弑父、弟弑兄、兄*弟的事件,几乎每一个诸侯国都在发生。

郑国国君郑庄公是郑武公的儿子,郑武公死后郑庄公继位做了国君,这引起了庄公母亲武姜和其弟共叔段和不满,便谋划夺取郑庄公的君主之位。

郑伯克于鄢的原文及注释,郑伯克段于鄢原文及翻译注音版(2)

而《郑伯克段于鄢》一文,则讲述了郑庄公和弟弟共叔段之间相互争斗和倾轧,以及郑庄公和母亲武姜之间的爱恨情仇。

二、事件的起因

《郑伯克段于鄢》的第一段就交代了事情的起因,具体原因还真是应了俗语中的那句“说来话长”:

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gōng)叔段。庄公寤 (wù)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wù)之。爱共叔段,欲立之,亟(qì)请于武公,公弗许。

理解这一段,首先要弄明白那个加了拼音的“”字。

本段中的“”应该是“”的通假字,为逆、不顺之意。“寤生”,指的是不顺产、难产。正常情况下婴儿出生时是先出头后出脚,但郑庄公却与别人不一样,他是倒着生出来的。

这样,这一段我们就可以整体把它翻译出来了:

当初,郑武公在申国娶了一妻子,叫武姜,她生下庄公和共叔段。庄公出生时脚先出来,武姜受到惊吓,因此给他取名叫“寤生”,所以很厌恶他。武姜偏爱共叔段,想立共叔段为世子,多次向武公请求,武公都不答应。

郑伯克于鄢的原文及注释,郑伯克段于鄢原文及翻译注音版(3)

初,即当初,有从前之意。“初”字在《左传》中多次出现,是当时一种忆述往事时的用语。

郑武公,郑国第二任国君,其父为郑桓公姬友,名掘突,公元前770年至744年在位。春秋时期的郑国虽然不大,却是周王室的宗族国,即姬姓诸侯国。公元前806年,周宣王封其弟姬友于国都镐京附近,国号为郑,姬友即为郑桓公。公元前771年,郑桓公被犬戎人*死之后,掘突继位,为郑武公。后来,郑武公迁郑国至河南,建都于郑地(今河南省新郑市)。

是当时郑国附近的一个小国,在今河南省南阳县北,为姜姓,所以后人称郑武公的妻子为武姜。武是郑武公的谥号,姜是其母家之姓。

共叔段,本名为姬段,郑庄公同母弟,因其在和庄公的权势之争中失败而逃至共地(今河南省辉县),故又称之为“共叔”。

共叔段比郑庄公小3岁,但郑庄公出生时难产,难产之痛让武姜几乎丧命,她因此又惊又怕,也从来都不喜欢庄公寤生。共叔段则是顺产,武姜生下他时几乎没有任何痛苦,所以对这个小儿子疼爱有加。也因此埋下了这件事情的祸因。

公元前744年,郑武公病重,武姜一心想立共叔段为太子,于是多次向郑武公提出请求,然而“公弗许”,武姜的愿望终究没有达成。

郑伯克于鄢的原文及注释,郑伯克段于鄢原文及翻译注音版(4)

首页 123下一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