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
《中国组织人事报》报道
秦淮区人才赋能、科技创新等相关举措,
激发老城新活力。
全文内容如下
近年来,江苏南京市秦淮区率先启航城市硅巷建设,积极探索以城市社区存量空间更新为主的科技创新产业人才集聚新模式,着力打造“无边界创新园区”,实现“老城区焕发新活力,小区域做出大文章”。
“产业 人才”
集聚创新创业资源
秦淮硅巷确定了物联网、智能制造、通用航空、电子信息四大创新支柱产业,整合各级各类扶持政策,支持人才项目落地、企业提升能级。围绕主导产业举办秦淮硅巷国际创新创业大赛等各类活动赛事,吸引800余个海内外创新创业项目参赛,90余个参赛获奖项目落地。
秦淮硅巷国际创新广场
发挥硅巷人才企业、引才用才重点企业引领带动作用,依托中国联通物联网总部基地、投资额达50亿元的OPPO全球第二大研发基地等重点产业集群,引进培育一批物联网、智能制造上下游产业链人才企业,有效激活区域创新活力。截至目前,秦淮硅巷已集聚科技型企业近1000家,其中挂牌上市企业9家,培育独角兽、瞪羚企业14家,高新技术企业90家。
“校地 人才”
共建创新创业平台
南航秦淮创新湾区
加强与秦淮硅巷区域内及周边南航、中国人民解放军第5311厂等一批大学大院大所大企合作,盘活老校区、老厂房等载体,共同打造南航秦淮创新湾区等优质平台,为校企项目转化、企业孵化,打造政产学研结合的校地战略合作模式提供载体支撑。截至目前,秦淮硅巷累计改造建成科创载体103.81万平方米,城市硅巷备案载体达22个。
携手高校院所高水平学术平台和领先技术,与南航、中国电科28所开展国家重点实验室*。采取“量身定制”“一事一议”等特殊支持,累计推动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南理工王泽山院士与上海交大丁文江院士领衔创办的江苏智仁景行新材料研究院等14家新研机构落地秦淮。采取专利培育奖励、高层次人才科技贡献奖励等方式,鼓励企业开展技术突破、人才招引、企业孵化,2021年,秦淮硅巷企业当年有效发明专利授权750余项,新研机构孵化及引进企业累计达210余家。
南京理工大学科技园
秦淮硅巷以秦淮区与省内外高校开展科技人才专员双向派驻为契机,积极搭建校地对接桥梁,洽谈落地清华大学校友南京“双创”基地等一批合作项目。打造秦淮硅巷创新实验室,集聚高校教授、行业大咖、投资达人等专家105名,举办“秦淮夜话”“私董对弈”等活动90余场,整合集成创新服务产品81项。充分挖掘校友资源,以项目、技术合作等方式招引校友企业家,硅巷创业企业中,有21.7%由校所教师及科研人员创办,53.2%具备区域校所背景,形成校地双方共谋创新、融合发展的生动局面。
“服务 人才”
优化创新创业生态
下好政策“及时雨”。组织专业培训团队走进晨光1865园区、金蝶科技园等硅巷产业园区,对人才关注度较高的安居、进阶发展等方面政策进行专题讲解。通过“秦淮硅巷”等公众平台发布各类政策,覆盖硅巷全部创新创业主体。辅导人才申请各类政策,帮助人才及时享受“政策红利”,坚持“一手送政策,一手挖需求”,随身携带《政策申报指南》《服务需求采集卡》,保证“政策在手、卡不离身”。
施好服务“精准肥”。成立“秦淮硅巷金融服务联盟”,举办“金融惠企进硅巷”活动,定制化研发“硅巷贷”等特色金融产品,加大企业知识产权质押、信用贷款等科技融资力度,解决硅巷人才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依托园区重大活动“企业推介8分钟”等公共推介渠道,发布人才企业动态和产品信息。打造秦淮硅巷“创新市集”,以政府“搭台”、企业“唱戏”方式,集中推广参展人才企业优势产品,加速企业之间、企业与消费者之间互动,扩大人才企业品牌影响力。
秦淮硅巷“创新市集”
做好金牌“店小二”。成立秦淮硅巷创新生态服务共同体,集结市场化专业服务团队,依托产业创新联盟、法律服务团、科技创新巾帼行动服务站等平台,为人才企业提供全方位、全流程服务。配齐秦淮硅巷企业项目经理及人才服务网格员,人才企业全部纳入服务网格,建立多层级的挂包联系体系。打造秦淮区“1 X”公共服务中心硅巷分中心,开通工商在线电子化注册窗口,为人才企业经办代办就业录用备案、市民卡、参保等各类业务,实现人才“进一门、办一揽子事”。
来源:中国组织人事报、紫金山英才